閱讀 4354 次 小城鎮聚落模式分析研究
小城鎮聚落模式分析研究
介文娟 張偉禮
陜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一、前言
聚落(Settlement)是人文地理學研究的重要范疇。人類為了生存,必須獲得安全休息,居住的場所和各種活動的基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的居住地逐漸由臨時的、移動的向著固定的、永久的方向轉化,形成聚落。聚落因此也成為了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和發展的前提,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內容。
在全世界各民族豐富多彩的聚落模式中,中國傳統聚落模式可謂獨樹一幟,自成體系。聚落一詞在中國起源頗早。《史記·五帝本紀》中有“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注釋中稱“聚,謂村落也”。《辭源》則謂“聚,村落也,為人所聚居”。《漢書·溝漁志》謂“或久無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中國傳統聚落模式與廣大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它最能發揮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它們的技巧和藝術才華,不受程式約束而靈活的組織和利用空間,充分的表現出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并能直接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意識形態與精神面貌。因此,它不但是中華建筑文明寶貴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東方居住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目的和意義
傳統的民居聚落是人群聚集生息、生產的居住載體,是中國社會結構和城鎮發展的基本細胞。研究民居的目的,就是要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民居中規劃布局、空間利用、構架裝修以及材料選擇等方面的民族建筑精華,古為今用,創造有地方特色和時代風貌的新民居,新建筑。從現存大量民居中可以清楚地發現,民居是各類建筑構成與形象表現的一種原型,地方各類建筑與民居模式具有顯明的同構現象。另外,民居是人民群眾對待居住問題智慧的顯示,是民族文化的具體的體現,也是建筑創作的重要源泉。
任何一種聚落都存在一種成長、發育的過程,同時,聚落的形態結構因社群、家族組織、土地所有權等鄉村經濟的變化會產生不同的變遷。因此,聚落所在地域的政治結構、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等等必然不斷塑造聚落的形態與結構,并賦予聚落以特定的社會文化意義。
近幾年來,聚落的研究出現了分析實質環境與結合史料和文化人類學等方法的研究方式。這種研究方式的多樣性,也反映出各地區各種聚落的豐富性。此外,聚落研究不僅為以往的民居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基礎資料,它更是一種綜合性和跨學科的研究,只有將生態的、歷史的、政治的、社會的、經濟的、民俗的、宗教的、婚姻的等因素介入其研究范圍,才能更深入地建立一種屬于建筑學領域的聚落研究理論。
三、傳統聚落的布局和民居的基本特點
聚落是在一定地域內發生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特定的生活方式,并且有共同的人群所組成的相對獨立的地域生活空間和領域。它既是一種空間系統,也是一種復雜的經濟、文化現象和社會發展過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背景中,人類活動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
聚落的規模也視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文化技術等多方面的影響而表現出大小總的來說,區域環境相對開放、文化沉淀較深的聚落規模較大,反之,規模較小。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宇宙圖式是一種典型的向心性空間框架。以中心、方向、領域(及幾何元素中的點、線、面)三元素以幾何形的坐標系統和幾何結構方法構建空間體系。
以“點”形態構建空間核心的結構方式。常以生長點為中心向外以同心圓或放射狀呈均衡或非均衡的方式向外拓展,構建空間體系。古人崇尚“中”、“中心”關系。從“天下觀”、“九階制”到居住環境的擇中性理論無不體現“中心”的意義。在聚落的構建中,“中心點”常相應于風水模式中“穴”的概念,強調聚落環境整體結構的內向性,塑造凝聚、均衡、祥和的環境氣氛。
以“線”形態組織空間結構脈絡和空間走向的結構方式。
聚落的形態和結構,聚落的生活等都是以宗族或亞宗族為劃分基礎,聚落的生活圈,即市場圈、婚姻圈、祭祀圈等等都與宗族制度密不可分。因此,聚落中的公共活動空間,包括祠堂、廣場、街道等都與其宗族聯結起來,表現出極強的凝聚力。
民間房屋對藝術造型普遍重視,均能根據使用要求,平面形式及用料情況分別加以處理。一般都運用了高度的藝術手法,繼承了豐富的民間傳統,使體量均衡,虛實對比,造型活潑,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細部裝飾大都集中在墻頂、檐口及門窗上,花樣繁多,無不賞心悅目。
四、地域生態環境對民居聚落的影響
對于傳統民居聚落的“生命”或“有機”,既可以看作是它本身從發生、發展到消亡的過程與物質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相聯系著,也可以理解為它與人的活動密不可分從而延續著的人類文明史。因為民居一旦建造起來,就加入到“環境”中去,物化了自然,也人化了自然。
保土、理水、植樹、節能的認識和實踐,作為傳統民居聚落的生態環境觀是基于天人合一即天人感應和萬物有情的。鄉土聚落無不以保土和水為命脈,一是發展農業生產需要灌溉、需要泄水排澇;二是需要生活用水。“圣人之處國者必于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內為落渠之瀉,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養其人,以育牲畜。
傳統民居盡管在生態、形態和情態諸方面的認識和實踐,諸如相地選址、保土理水以及諸如整治環境和營建空間的許多處理手法,甚至很有意味的地方鄉土建筑符號等等,對今天或多或少都有啟發甚至可以借鑒,但它最最寶貴的還是它所體現的中國鄉土建筑文化的思想方法,和這種思想方法所必然導致的人與居住環境的價值觀。
五、古村落急需有效地加以保護和更新
鑒于目前我國古村落迅速破壞的現狀,迫切需要由相關部門采取措施,開展研究、評價、選擇有典型意義的,成就高、特色鮮明、保存情況良好的古村落作為歷史文化名村或文物單位進行保護,同時在保護的基礎上考慮適度的開發,使其相輔相成,共同為保存傳統聚落和鄉土文化做出貢獻。
為了推動人們對文物建筑和傳統聚落的保護,為了使這項工作建立在真正科學的基礎上,也為了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有比較堅實的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等國際機構曾制定過一些權威性的文獻。
此前,歐洲文物建筑保護事業已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二屆會議于1962年12月11日在巴黎通過。該建議的目的:保護景觀與遺址的風貌與特征,系指保存并在可能的情況下修復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工的,具有文化或藝術價值,或構成典型自然環境的自然、鄉村及城市景觀和遺址的任何部分。
該建議還就保護措施的實施和關于保護的公共教育問題提出了十分具體的建議。
古村落的保護尤其要注重其整體性,即不僅保護古村落內的建筑,更要保護包圍村落建筑的一定范圍內的環境。
以突出傳統民居聚落“人、自然、建筑相融合”的田園環境,并且通過對古村落歷史久遠的,具有紀念價值的建筑或村落布局的特色保護,強化聚落歷史文化特色的感染力。
我們在保護古村落的同時,要通過對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落經濟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當地居民的支持。
傳統民居聚落是農村社會和村民生存發展的載體。現仍有許多村民生產、生活其間,因此,決不能把古村當博物館的陳列品而凝固起來。
古村文化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古村文化是國家、社會、公民共同的責任,充分發揮群眾力量進行有效地、全方位的保護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保證環境的流動性和有機性。
六、結語
聚落是一個連續發展的整體。鄉村、集鎮與城市是這個連續體的不同階段。而且在傳統的農村聚落地理學中,對集鎮體系的研究則更為薄弱。本論文試圖從聚落連續發展的觀點,重點對傳統聚落更新與保護進行理論和實證研究,盡管不夠完善,但也可算作是在該研究領域作了嘗試性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彭一剛.《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 仲德昆.《小城鎮的建筑空間與環境》,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3] 陳志華.《楠溪江中游鄉土建筑》,臺灣:漢聲雜志社,1995
[4] 汪之力主編.《中國傳統民居建筑》,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1994,
[5] 茂木計一郎等著.《中國民居研究》,臺北:臺北南天書局,1992, 2
[6] 田廣林.《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7] 李先速. “中國民居的院落精神”,《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1991,
[8] 張軼群.“傳統聚落的人文精神一一解讀和順鄉”,《規劃師》2002,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文徑 尹維維 編輯 劉真 審核)
上一篇: 渭南市開發區管委會辦公樓設計鄒議 |
下一篇: 建筑外墻外保溫節能技術的防火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