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4207 次 小區居住環境淺析
小區居住環境淺析
王寶秦
(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
居住環境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生存、生活的需要而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種人工物質環境與生活組織方式,居住環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而不斷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推進。
城市主要是為了給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上提供良好的設施。城市的改善和進一步的發展,應當從解決住宅及居住環境的問題入手,著重解決與城市內部組織有關的首要問題,為人們創造安適的家園。在這些安適的家園里有良好的生活條件和健康的居住環境。
長期以來對我國居住環境建設尤其是新居住區的建設最具影響的理論,是“鄰里單位”理論和“小區規劃”理論。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居住區有三種組合模式:l.以居住小區為規劃基本單位來組織居住區;2.以居住生活單元為基本單位來組織居住區;3.以居住生活單元組成的小區為基本單位來組織居住區。這三種模式在具體的建筑布局上即組合方式上要求居住建筑群體的組合可以由一定規模和數量的住宅組合成組團,作為居住區或居住小區的基本組合單元,有規律地發展。組團的規模主要受建筑的層數、公共建筑配置方式、自然地形和現狀等條件的影響而定。這種成組成團的組合方式功能分區明確,組團用地有明確范圍,組團之間可用綠地道路、公共建筑或自然地形進行分隔。
居住生活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要想較好地滿足居住生活的需求,就必須研究居住者的需求。
1.安全的需求: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私有空間、半私有空間等,居民對這些不同層次的空間產生不同程度的領域感,即對這些空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防衛性反應。通常做法是加防盜網、防盜門等硬件來防范“侵犯”。這種做法缺乏滲透性,內部與外部的接觸達到了最小限度,建筑物與周圍鄰近地段沒有聯系:每一項活動與每一個人都局限在某一特定位置,且相互之間的接觸達到最低限度;針對這些問題設計者提出了“軟”建筑的策略,通過小區完善的服務設施和人性化的服務方式創造安全感的環境,賦予環境以人性的思想,使人的能動性有了得以充分發揮的條件。例如深圳佰仕達花園,首先其在規劃設計上對居民的安全感、領域感、歸屬感、認同感等做了較為深入細致的考慮,除小區主入口及小區級道路、綠地、公建等有明確的空間界定外,在組團的入口處也都通過不同的手法和符號給予不同的界定,尤其是在組團內部空間的設計中,既考慮了方便老人孩子戶外活動的需求,又考慮了居住者對周圍空間的監控作用,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其次,作為一個智能化的小區,其在管理上引入了紅外線防盜系統、閉路電視監控系統、無線巡更系統等高科技手段。在小區里沒有粗黑的鐵欄桿鎖住陽臺及窗戶的情景,老人和兒童在宅前屋后休息玩耍,很是安寧和諧。
2.交往的需求:人類是一種群集的動物,無論在什么樣的社會結構中,也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人都需要與他人接觸、交往。小區居住環境范圍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主要體現在鄰里之間的交往。所以在住宅樓群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間,各個活動空間分散布置有大有小,并且應該有層次,形成供小區居民休閑的空間。例如深圳的深業花園,該花園以兩組弧形的組合形式圍合成了一個橢圓形的中庭花園。這個中庭花園絕不僅僅是窗前的景,她是小區所有居者休憩的空間、交流空間,她是人性的、開放的、互動的;住戶在這個空間內可以感到一種相對的獨立性,并且感到比較親切,可以互相交往,互相照顧,從而建立一種真正鄰里的關系。
3.良好居住生活質量的需求: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而對居住生活質量而言,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居住生活物質質量,一是居住生活精神質量。作為居住生活物質質量的基本內容,包括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風、清新的空氣、便捷的交通、適宜的室內外空間、基本的生活服務設施等等。而居住生活精神質量,包括社會與心理兩個方面,主要是指居住環境的安全感、認同感、歸屬感、情境性等等,包括社區角色、熟人范圍和數量、對閑暇時間和業余活動的滿足程度等。任何一種社區結構都是通過一定的物質空間和行為空間來反映的,是與一定的生活方式聯系在一起的。這就要求在規劃設計、使用管理中對社區結構給予充分的重視。人們對生活方式的重新選擇,會相應改變居住生活質量的內涵,并重新建構新的社區結構。在這個過程中,居住環境的質量往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個居住生活環境的優劣取決于它在居住生活組織上的成功與否,而決不僅僅是空間視覺效果上的好壞。一個空間環境優越的居住地,如果不能較好地組織生活,滿足居住者多方位、多層次的生活需求,則安全就變得枯燥、不安全、沒有生命力、缺乏凝聚力和喪失鄰里情誼。因此,不間斷地研究和探索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努力恢復已在減弱的親密鄰里合作關系,追求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氣息,尋求適合現代生活的居住環境是創造良好居住生活質量的重要環節。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尚雯瀟 尹維維 編輯 文徑 審核)
上一篇: 中國人口老齡化與老年人住宅的規劃 |
下一篇: 適應設在地下的城市建筑功能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