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2626 次 城市人居環境的發展
城市人居環境的發展
蔡 威,張志民
(旅順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遼寧大連 ll6041)
1.城市人居環境的概念及傳統分類
“人居”是指發生有組織人類活動的地方;環境是相對于一定主體而言的,一般是指圍繞某個中心事物的外部客觀存在的總和。現代城市生態學認為,城市是一種以人為主體的復合生態系統。因而城市人居環境是指由圍繞城市人群的各種環境因素構成的系統整體。
傳統型城市人居環境是以城市這一類從事有組織活動的重要聚落形式為研究對象,歷來是各種學科尤其是建筑學和地理學的主耍研究方向之一。從建筑學角度把握的城市人居環境概念偏重于小尺度操作,具體表現為對居住區規劃理論的探討,如朱錫金的《21世紀人類生態住區規劃述要》1994年)等。地理學角度把握的城市人居環境概念則偏重于大尺度的地理系統觀,具體表現為對城市空間結構的研究.如胡俊的《中國城市:模式與演進》(1995年)等。
綜合型城市人居環境是人類與其生存環境進行著最澈裂的相互作用的時空存在形式,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個過程:城市人居環境是指人類在一定的地理系統背景下,進行著居住、工作、文化、教育、衛生、娛樂等活動。從而在城市立體式推進的過程中創造的環境。城市人居環境發展的非線性和多因素性決定了它既非居住區的放大,也非區域地理系境的縮影,而應是一個綜合型概念,一個兼容建筑學中人的尺度和地理學中社會經濟空閩的尺度的新概念。
2.城市人居環境的發展方向
2.1對生態高度關注
由于工業時代的城市建設“對地球頻頻重拳出擊”,導致人與自然之間出現極為緊張的關系,因此新的建設實踐和規劃項目.都主張“輕柔撫摩地球”。例如:正在規劃的日本新首都.就提出避免高層建筑集中加劇“熱島效應”,主張通過綠地和建筑群的合理布置.形成“冷島效應”,使城市中心保待良好環境。德國柏林的新議會大廈也采取了所謂“綠色建筑”設計.所有房間都自然通風,冬暖夏涼,而其中消耗的能源98%都來自太陽能。我國大連的城市建設注重突出其固有的城市風貌和地理資源特色,以保護改善人居生態環境為根本,大面積組團綠地、宅旁綠地相互交融,使人們走出家門進花園,親近綠色自然.呼吸清新空氣。深圳則將自然山水作為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l35個大小公園,居民走出家門不出500 m就可親近公園綠地。深圳綠化覆蓋率達4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有14 ㎡。深圳還大力發展立體綠化.僅特區內所有立交橋種植的爬墻虎、霹荔等攀緩植物,總面積達27 6×104 m。.此外還建造屋頂花園23×104m2。 在環境污染治理上,各城市和地區都傾注了極大的人力物力,取得了卓著的成效。深圳市的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主要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98 7%;環境噪聲平均值小于57 dB。深圳特區內已建成較完善的雨、污水分流排水管網系統.目前已投入運行的污水處理廠有5座.特區內污水處理宰56%;建成了工業廢棄物處理中心,垃圾實行分類收集、衛生填埋,特區內生活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2000年,市政府又投資9億元新建6座污水處理廠,投資ll 4億元新建3座垃圾焚燒廠。近年來.深圳還投資8億元完成了深圳水庫流域污水截排工程和西麗水庫環庫污水截排工程,投資3億元整治深圳河等河流,啦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2.2對人的高度關注
(1)關注人的生活需求。成功的人居環境建設都注意避免太多“巨大而奢侈”的東西,而是更多地關注那些鍛細小但卻與人的工作、生活關系密切的小的城市環境設計。如近人處的建筑細部、無障礙設計、體貼人的公共設施、小尺度的綠地和公共空間、精致的小品、舒適的步行環境等等。沿街建筑也注意為公眾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間,如所有底層空問和公共廁所都應向公眾開放等。大連的人居環境建設注意營造祥和的環境,寬敞、舒適的住房空間,基本達到人均一室、戶均一套。室內設施齊備,功能分區明確,起居室.餐廳,臥室、衛生間、廚房布局合理,不相互影響。深圳市率先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實行了住房分配的貨幣化.政府只投資興建社會保障性的安居房.其余由市場解決。現在,深圳的戶籍家庭已基本上每家擁有一套單元式住房。至2000年底.人均居住房面積17.4 ㎡.大大超過人均居住面積9㎡的小康住房標準。改革促進了房地產市場的形成.與住房有關的社會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實現了住房分配社會化。提高了住宅設計、小區配套、環境建設水平,培育了物業管理這一新興行業.形成了以居民住宅小區為主要載體的社會體系。配套建設的學柱(幼兒園)、醫院、郵電,銀行、公園、文化體育設施、超市.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在公用設施完成了東江引水工程,東深供水配套工程.梅林水廠等重點項目建設.供水普及率達到96 8%。
(2)關注人的交流需求。今天的城市越來越開放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進行交流的媒介載體。人婁交流的開放與半開放空間對交流起著關鍵作用的交通系統(包括物質流與信息流)也越來越受重視。
對交流空間的渴望.導致開放化的“廣場空間”和“復合空間”的流行。曾獲得世界建筑金獎的代宮由集合住宅街區的設計,就是通過6個典型廣場構成具有所謂“故鄉性”與“異鄉性”特征的空間.提供給居住者生活交流的“自己的”場所。在硅答[1]有許多咖啡館.有許多非正式的交流場所.有許多酒吧,這些地方24小時開放,大量感興趣的人聚在一起,共同為一個難題進行探討,大家從探討時的形體語言,眼神、談吐中捕捉一點思想火花和靈感,然后變成自己的思想.再通過反饋、整合就產生了許多創新的理念,這些創新的理念就派生出許多IT小企業。
在中關村西區的規劃中,可以看到對交流空間的有意識強調。非正式交流空間包括以斜街為主的步行街區和以現有古樹為參照座標及原點形成的一系列宜人的戶外空間。傳統文化與現代高技術文化、自然與人文在空間上得以疊加,以斜街為中心,設計一個綜合的步行區.將各類主題餐廳、影視娛樂,各糞風味飲食、酒吧、書吧、咖啡屋及特色購物等融為一體,形成一個高品位、低價位、知識型的非正式交流空間,成為一個“技術學者”出入的場所。正式交流空間包括培訓和會議場所及半地下線形展示中心.與中心綠地相結合.呈弧形橫跨東西,將人流從擁擠的東部導向西部.線形展廊潛于起伏的草地之中,其頂富有韻律分布圓形天窗,盡采自然之光.有如早期計算機的穿孔紙帶。
在我國的城市中.更多關注的是交通便捷度。大連的建設.高度重視交通環境便捷度.居住區強調具有可達性,每個小區都要考慮從居住區到就業地點,市中心.學校、訪友探親的交通線路,要求居住區與城市交通的相連接,或與它們有較便捷的換乘途徑。深圳投入巨資建設現代化的立體綜臺運輸體系.在公共交通方面,開通了以內、外環線為主的快速道路嗣.客運實施公交優先計劃,擁有營運線路291條,線路總長4532 km,完成了總長19.5 km的地鐵一期工程。
(3)關注人的發展。人居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新動向就是對人的發展予以關注。一些對新經濟觸角敏銳的城市和地區開始有意識的提升教育,打造企業支持系統.力爭為人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最佳環境。如杭州市的優化人的發展環境方面重拳出擊,他們通過優化、美化人居硬環境、調整政策環境吸引人才;通過建立創業聯合協作投資網絡、專業孵化器,支持各大學建立科技園區,促進新產業集聚,加快新經濟尤其是網絡的基礎設施建設、保護知識產權等留住人才;通過推進企事業單位改革和企業內部組織變動和促進人力資本自我優化等措施激活人才。大連的人居環境建設則極為重視社區教育系統.努力使住宅區成為社會教育的有關補充,除幼兒教育外,還要興辦拄能培訓中心成年教育、老年大學等。
2.3對文化的高度關注
(1)追求文化品位的提升。人們對居住地要求有歸宿感,有適合自身背景的文化特色.有自己追求和向往的文化理想,有唯美的、藝術的、幸福的文化氛圍。杭州的許多房產開發項目.都是根據項目的地理特點和歷史人文信息來分析、把握其文化定位,交付給住戶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房子,而是一個充滿生話氣息的溫暖的家。建筑界的諾貝爾獎——l998年度普里茨克獎獲獎作品就是位于西班牙的一個用高技術手段體現當地建筑傳統特色的新建筑。貝聿銘最近在日本完成的新的Mih0博物館.也非常重視高科技條件下對“東方情調”的追求。大連住宅小區的景觀環境注意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去建造,突出住宅小區的個性特色,突出景觀環境的功用性,既要滿足美的亭受,又要尋找其服勢于人的層面。
(2)注重文化生活的要求。創業理論研究的。社會“學派認為“.地區的社會文化氛圍對人的創業和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他們研究了硅谷的成功之后發現,硅谷的崛起,靠的是一種文化精神.是經濟體制的刨新。硅谷人有一種勇于創新、樂于創業、允許失敗,活著就是為了工作、工作就是為了活著的工作狂精神,工作、創新、創業本身就是生活的樂趣這一硅谷文化。任何新體制都不可能在舊體制重重迭迭的土壤中萌發出來。硅谷為什么沒有在超大城市如紐約或政治中心華盛頓出現.而在遠離經擠和政治中心的圣荷西市誕生,就是因為在那些大城市中,往往是行政干預過多,觀念陳舊。只有在自由的“氣候”下.才會啟發人的靈感,萌發新的創新,適合于技術創新。也就是說,一個適合人才成長和發展的城市或地區,并不是道路多寬.空通條件或其他的物質條件有多好就可以了,而是人的創造積極性所受到的阻礙最小。人的創業空間、自由度足夠的大,對人的創業、創新限制就越步,創業的成本就越低.就越容易使擁有知識的^把知識轉化為生產力。
20世紀80年代我國各路人才齊聚在以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這種“孔雀東南飛”現象正是一種文化精神激勵的結果.80年代初.當中國改革開放的巨輪開始啟動時,深圳只是一個南海岸邊的小小漁村.現代化和基礎設施幾乎一片空白,更別提舒適的人居環境。然而,正是這個小漁村,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高層次人才.20年后發展戒為一個國際知名的大都市。它的成功.被歸結為一種“特區精神”.也就是講究實際注重實效的實用主義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奠過于當年的一句流行口號:綠燈趕快行,黃燈搶著行,紅燈繞著行。正是這種文化精神,使深圳在我國改革初期建立新的經濟秩序過程中.成了當之無愧的開路先鋒。有資料顯示.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后前ID年就創造了兩百多項全國第一,其中大部分都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推廣。在當今世界上,許多地區都是在做著硅谷夢和特區夢,因此對文化精神的培養也逐漸由無意識到主動引導。杭州,大連等在城市的發展戰略中都把激勵創新、鼓勵創業的文化精神的培育作為一個重要的目標。
3.結束語
縱觀工業化以來的城市發展史,發達國家都不同程度地走過了一條對居住環境由忽視到熏視的曲折之路.當今城市的適居性程度正成為世界城市發展競爭新的主題內吝,人居環境建設應包括以下內容(1)弘揚城市的所史文化傳統體現歷史文脈的延續性(2)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建立資源節約型工業經濟體系,加強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把“三廢”治理與資源綜合利用結合起來.走“清潔生產”與“綠色技術”的道路。(3)嚴格執行噪聲、排污收費制度,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促使工廠企業有序布局。
參考文獻:
[l]吳良鏞,關于人居環境科學[J]城市發展研究.1996(1)
[2]俞孔堅,高科技園區景觀設施——從硅谷到中關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3]吳良鏞,芒福德的學術思想及其對人居環境學建設的啟示[J]城市規劃.1996(1)
[4]徐思淑,周文華城市設計導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杜,1991
[5]朱锝金,21世紀人類生態住區規劃述要[J]城市規劃匯刊.1994(5)
[6]周儉,可持續發展人類住區的認識及其發展戰略[J]城市規劃匯刊.l996(1)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尚雯瀟 尹維維 編輯 文徑 審核)
上一篇: 彈性半空間中場地反應解析研究進展 |
下一篇: 城市中心區地下空間整合設計初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