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3011 次 盧宅保護與更新相關問題的分析和對策
盧宅保護與更新相關問題的分析和對策
傅崢嶸1,姚建強2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2;2.浙江理工大學,浙江杭州310018)
盧宅,古稱雅溪,位于浙江省東陽市市區東側,是姜太公后裔——“雅溪盧氏”聚居的地方。盧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雅溪盧氏”的先祖輾轉擇居雅溪,之后,盧氏子孫取山川形勝之靈氣,受孔孟儒學之熏陶,尊師重教,詩禮傳家。明清以來,“雅溪盧氏”科第綿延,人才疊出,家世興盛,成為“婺之望族”,逐漸營建了占地500余畝、環境典雅、布局嚴謹、街巷縱橫、院落連片、園林別致、坊表林立、祠宇眾多、功能齊全、規模宏大的家族聚居群落。
1961年,東陽盧宅被浙江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東陽盧宅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6月,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將盧宅列入2006年世界百處瀕危文化遺址。當前如何盡快恢復古村落的應有風貌,立足本身的長遠發展,注入新的基因,確立面向未來的發展方向成為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要課題。
1.保存概況
經過歷史的滄桑,尤其是建國后的“大躍進”、“破四舊”和l989年的“7·23”洪災,盧宅的宅第院落已經殘毀大半,透過《雅溪盧氏家乘·雅溪里圖》發現,如今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東陽盧宅,僅為雅溪中河、西河環抱的區域,只是明清時期盧宅核心區域的一部分。1989年洪災以后,盧宅的自身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盧宅傳統的建筑與自然、村落與城市、建筑與街道、祠堂與民居之間的關系。盧宅的搶救保護工作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近20年已經實施的東陽盧宅搶救保護工程、盧宅老街整治改造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盧宅搶救保護的壓力,但是,目前所進行的工作,僅僅只是將以肅雍堂軸線為代表的宗支部分廳堂宅第、樹德堂宗支部分廳堂宅第搶救了下來,使盧宅老街部分街區得以延續、傳承,而盧宅的村落環境、格局、雅溪水系等沒有得到保護、疏理、疏浚,恢復搶救的文物建筑也只能延緩生命,距離科學、合理地保護仍存在較大距離。
2.歷史環境與城市發展的矛盾
盧宅,歷中上地處東陽城郊。城市的東擴,將盧宅逐漸納入了東陽城區。近年來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使整個城市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依據東陽城市總體規劃,盧宅村區域位于新城區與老城區交界位置,四周城市道路便捷發達,四邊現代建筑密集,建筑高度較高,嚴格限定了盧宅村落范圍,使盧宅成為城市中的一個盆地。城市的發展導致了盧宅環境根本性的改變,使原來充滿空靈之“氣”,有生命,能呼吸、吐納的村落變成了被單調的現代建筑包圍的僵硬的歷史片段的殘跡。
1989年“7.23”洪災,導致了盧宅周圍民居建筑的大量破壞,災后重建沒有充分將文物建筑的生存環境與文物建筑本體作為一個整體來保護,重建和新建的大量民居建筑也沒有考慮在空間形態,建筑形式和整個地段的肌理上與盧宅的關系。
目前,地段內現有居住建筑及沿街商住樓多為3~6層樓房,高度l0~20 m,將盧宅宅區緊緊包圍在中間,嚴重限制了盧宅的視域;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盧宅與非保護單位的現代建筑之間缺少一個過渡地帶,這給盧宅的安全帶來了隱患。還有,如地段南側的筆架山是盧宅風水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筆架山——盧宅視線區域一直是盧宅保護重要內涵之一,現狀從捷報門前南望筆架山,兩側居住建筑突兀,與整體景觀極不協調;地段西南的電視發射塔,緊鄰藝海公園,破壞了盧宅原有天際線;區內不少建筑屋頂設有太陽能熱水器,位置顯著,對整體風貌影響較大。因此根本上破壞了古人對盧宅風水格局規劃意圖的表達,使盧宅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受到嚴重的損害。
要解決文物本體歷史環境與城市發展的矛盾,合理的手段應該是在核心保護區與周邊城市之間——雅溪和盧宅街環線,留出足夠的功能、風貌協調緩沖區。在這個外環協調區上設置若干的各具特色的節點空間,以盧宅整體保護為主題,兼具城市文化活動、商業活動、展覽和居住的綜合性功能,構成了一條多姿的富有文化底蘊的“功能珠鏈”。該區域內不僅建筑風貌與建筑文化與核心區盧宅文物建筑相協調,還要以盧宅豐富的文化積淀為依托,更新功能,通過保護、整治與改造增強盧宅特有傳統文化遺產的影響力,推動周邊地段內旅游業、文化展覽業、商業、餐飲業以及第三產業的發展,使盧宅及周邊區域與整個東陽城市體系融為一體,成為一處顯示東陽歷史魅力的文化景觀,也是一處集旅游、服務、會展、商業為一體的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間。從而使文物保護單位與城市空間能夠和諧相處、自然過渡,降低環境污染(包括水系污染、噪音、有害氣體等)對文物保護單位的影響。
3.道路系統的整理和再組織
盧宅村南北兩側吳寧東路(四車道)、環城北路(六車道)為城市主要干道,東西側藝海路(兩車道)、樹德路(兩車道)為城市支路。樹德路原為樹德堂軸線所在,1989年洪水后,樹德堂遷入肅雍堂宗支宅院內,在原樹德堂軸線位置修筑道路,即為現在的樹德路,這一工程對于盧宅村整個聚落的格局影響巨大。盧宅老街為區內主要道路,路面以卵石鋪裝,路寬6 m左右,車輛可經盧宅老街到達大夫第門坊處。《雅溪盧氏家乘》中提及盧宅老街原鋪裝方式亦為卵石,但由于車輛交通負荷過大,路面損毀嚴重,局部已出現翻漿現象。雅溪中河月塘以南、盧氏大宗祠遺址以北區段風貌保存較好。
盧宅地區其他道路以水泥、砂石、土質鋪裝方式為主,大部分道路沿盧宅村原有道路鋪設,相鄰居住建筑間大多鋪設硬化道路,東西向行列式分布,單車道,路寬多為3m左右,樓高巷窄。地段內無專用停車場,車輛沿路停放。西河路、桂林巷及盧宅北側部分道路鋪裝缺乏維修,路面殘破較為嚴重。
道路系統的整理和再組織應充分考慮用地現狀及實施的可能性,因地制宜,堅持以保護為主的原則。保護范圍內小型巷道均保持原有步行狀態,形成步行網絡。保護現狀街巷格局,保持街巷現狀平面尺度,控制街巷豎向高度,控制街巷兩側建筑和構筑物形態及風貌;拆除不協調的建筑,新建建筑在形式、格局、外觀、材料與周圍文物建筑相協調,使其保持古村落風貌。
4.雅溪水系的保護和整治
雅溪河構成了盧宅環境的重要特征,河水及附近的池塘水面是盧宅環境要素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傳統的農耕社會中村落的環境特征,因此是盧宅文化價值的載體之一。但由于近年來城市的發展,建筑與人口的增加使雅溪河的水量和水質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游水道因為城市建設已基本斷流,雅溪水量嚴重不足,特別是水質的惡化,水道的淤堵,使沿河的整個景觀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也使原來整個村落與雅溪河之間那種相互融合的關系變成了一種相互對立的關系。
要改善水質、恢復歷史景觀,防止洪災應從防洪整治、污水整治以及設置合理的水系環流方案三個方面來解決。
徹底清理、疏通盧宅原有東、中、西三條河道和東馱塘、夏家池、月塘等池塘,增加排洪能力、蓄洪能力;在藝海路、樹德路和變電西路建造地下排洪箱涵,分流上游來的洪水,減輕中河、東河的壓力;在筆架山、東、西峴峰山腳或吳寧東路南側設置防洪明渠一道,分流進入規劃區的洪水,并直接匯人變電西路、樹德路及藝海路泄洪箱涵;排水系統采用清污分流,對于吳寧東路南側的合流雨水和污水,采用側堰式溢流井截流污水進入將要新建的樹德路和藝海路污水管網,雨水排人變電西路、樹德路及藝海路泄洪箱涵。
由于本水系只有雨水和市政給水可作為水系的補充水,為了節約用水,同時將水系作為盧宅的水景,因此考慮將盧宅水系循環利用。首先,修復連通.現有水系并在雅溪下游設置抽水機埠兩臺,通過環流暗管將水抽回藝海公園水塘等,形成水流動;第二,沿雅溪西河和中河設置橡皮壩等攔水設備,調節水流速度與水量大小;第三,在藝海公園處與市政管網相接,保證對區內水系環流必要水量的補充;第四,雨水通過有組織排放,部分經過沉沙處理后排人雅溪水系,補充環流水量;第五,在藝海公園處設置水景噴頭,定期噴放,增加循環水的含氧量,提高水質;最后,為了在平時維持雅溪西、中河的水位,在環流可以細水長流,但在洪水時又能得以及時排泄,因此計劃在環城北路北側的雅溪建一溢流堰,控制西、中河和東馱塘、夏家池等池塘水位,在樹德路與中河進口相交處設一控制閘,在東馱塘進口處設一控制閘,調節中河和塘池的水位和蓄瀉流量。此外在西、中、東河進入盧宅環流前各設沉淤池一個,沉積泥砂、淤物,避免雜物泥砂進入盧宅河道,沉淤池應結合城區市政設施建設,完善排淤、排水設施,及時清淤,阻止污水進入雅溪,可以一定程度保證雅溪的水質穩定。
5.電力設施的現狀與整治
區內電力系統現狀由三路引入。強、弱電現階段主要以明線為主,區內電線桿林立,由于居住功能的迅速增加,缺乏綜合管理,區內電線亂搭亂拉現象嚴重,不少電箱露天設置而缺乏足夠的安全維護,不但影響盧宅原有歷史風貌,更對盧宅文物建筑構成極大的安全隱患。另外,區域內通訊光纜、有線電視光纜亂搭亂接普遍存在。
建議拆除區內電線桿,整治區內電線亂搭亂接;電力電信系統采用地下電纜方式鋪排;城市電力系統分三路進入規劃區,經變電站后導入區內;加強街道、水系的公共照明,燈具形式應選用較矮的路面照明燈具,樸素自然而富有情趣;盧宅保護區內除必要的照明系統及監測系統,不宜鋪設其他線路;盧宅保護區內設配電室一處,控制宅內電路系統,電力電信線路由此采用地上明線(確保火災隱患能被提早發現),并應對宅院景觀不造成較大影響。
6.結 語
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工程不僅僅是對文物本體的保護,還要保護文物生存的自然和歷史環境。對于影響文物安全與價值的不利因素要科學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和對文物本體的危害,采取合理的應對措施。在文物保護工程實施過程中還要協調保護文物與發展經濟的矛盾,在有力保護的基礎上兼顧合理利用的問題。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尚雯瀟 尹維維 編輯 文徑 審核)
上一篇: 淺論建設工程評標專家的管理 |
下一篇: 居住區架空層綠化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