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3314 次 蘇北傳統建筑美學表現
蘇北傳統建筑美學表現
謝海琴 蔣露瑤
(中國礦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江蘇徐州221008)
引言
自記事以來,一直有“富江南,窮蘇北”的說法,幾乎是所有的建設都在學習蘇南地區。建筑學界也認為江蘇的傳統建筑大部分在蘇南地區,而大片的蘇北地區由于戰爭和黃河泛濫的影響,古建筑遺存已經喪失殆盡。所以用蘇南傳統建筑式樣、結構、技術等來概括江蘇傳統建筑文化。但是“三里不通俗,十里變規矩”,蘇北和蘇南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美是各異的,美在傳統建筑中的應用也是這樣的,各地區。各民族都會經過歷史的淘汰、發展、錘煉而得到美學的真諦。蘇北地區人們根據自己的生產生活需要、經濟能力、民族愛好、審美觀念而因地制宜,因材致用靈活地進行的設計和營造,很好地把建筑的自然性、人工性和社會性三者和諧統一起來,做出了許多美的好“文章”。
1.對建筑美學的理解
打開中外建筑史書,關于建筑美學本質這一問題的辯論時有所見。關于建筑美學,研究界也給出了很多的解釋,如二建筑是一門藝術,建筑是一門技術,建筑是首哲理詩;在古代與近代西歐,人們也將建筑喻為“抽象的雕刻”,“凝固的音樂”等等。所有這些不能說誰是誰非,只能說建筑是一個復雜多變的綜合體,對于建筑美學的研究還沒有一個規定的體系。但是,隨著當代建筑學的發展,需要構建一個體系。需要將建筑美作為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和一個有機的整體,運用多維多向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建筑美的本質,從而指導現代建筑設計。
王振復教授經過多年的研究歸納總結出建筑美的本質。并以一幅簡略圖說明了構成建筑美本質多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建筑之美,是一種以一定物質材料與結構建造,在與一定自然環境相結合,使一定社會人生內容抽象性地展現于時空,具有實用與審美,認知,有時兼崇拜的諸種社會功能,一般地滲透著藝術因素的科學技術。建筑美,是以建筑的物質材料,技術與結構為基本質量,總是受一定建筑實用性功能需求的羈絆,建筑的自然性,人工性與社會性三者的統一和諧。
回過頭再去翻開中外建筑史書或現代雜志。再去品評一個個遺傳下來或新建的“美”的建筑,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觸體會。概括起來說,去欣賞評價一個建筑,不是單單看其形式、空間、技術等如何,需要綜合考慮到很多的因素。建筑美是多種因素的綜合,是多種因素之間的和諧。建筑的美應該是一種綜合的和諧美。
2.蘇北傳統建筑和諧美表現
中國傳統建筑,有著獨特的文化底蘊,無論是布局或造型等都頗得美學之真諦。蘇北的傳統建筑也不例外,經過近年來進一步的調查、討論和研究,使我們認識到: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建筑遺產,蘇北古建筑雖然建造年代甚晚,卻透露出十分古老的歷史信息,其美學價值值得深入研究。
蘇北地區位于江淮流域,南北文化在此交匯,其自然條件優越,兼有南北氣候,溫度適中,居民性格習俗也是集聚南北特征于一體,加之儒家思想多年塑造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甚至民族審美,這種無形的“建筑意”自然滲透到了建筑形制之中去,使得蘇北地區傳統建筑既有南方的清秀、典雅,又有北方的雄渾、簡樸,從而形成了蘇北地區民居這種“百川歸海”、“北雄南秀”獨特的性格特征。
下面從建筑美學本質3個大的因素之間的關系出發,通過具體的實例,分析蘇北傳統建筑美學真諦——和諧美。
2.1蘇北傳統建筑實體與空間的和諧
建筑是劃分空間的藝術。建筑的墻壁頂和門窗等實體因素的圍合形成建筑物的內部空間,其外則形成建筑物的外部空間。因而建筑可分為空間和實體兩個部分,相應地,建筑美也可以區分為空間美和實體美兩種形式。
雖然蘇北傳統建筑沒有太多的雕粱畫棟,沒有太多的繁復多姿的形式和嘆為觀止的天工,但是它是美的,它巧妙地把時間的因素引入到空間中,因此建筑的空間也就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給人的審美感受也就會隨之產生根本性的變化,使建筑實體與空間達到了和諧。通過歸納比較研究,對于時間的因素歸納為以下兩個建筑美學構成要素:
2.1.1灰空間
灰空間是利休灰空間的簡稱,這種空間形態具有多義性、不定性和含混性,它是時間引入到空間的表現形式之一。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灰空間的表現有庭院與天井、檐廊、亭等形式,還有一些襯托性建筑,如照壁、門樓與門道、牌坊等。他們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筑,融合實與虛的對比關系,使建筑的實體與空間達到和諧。
蘇北傳統建筑中灰空間用之較多的形式有庭院、照壁、牌坊、門道。庭院是室內和建筑外更廣的空間的過渡空間,相對于室內,它是外部空間,而相對于建筑以外的更廣的空間,它又成為內部空間。庭院作為室內與室外的中介空間,從而改變其自身的空間性質,虛化了實體的堅硬,充實了空間的虛無。照壁、牌坊、門道等襯托性建筑,不僅是作為內外空問進出的一種標志或符號,還是人們由公共性的街道或空間步人私密性住宅的一個過渡空間,通過這種空間的過渡。光感的過渡,聲音的過渡,方向的轉換的過渡,地面鋪飾質感與地坪標高的過渡,開與合的過渡,視野的過渡等,人們會感到實體與空間更為親切,感覺到家的溫暖,從而達到完美的和諧美。
室內或室外的連續性往往會延續到對方中去,灰空間為自然環境的引入提供良好的途徑,并打破建筑與自然的二元對立性,從而獲得人與自然的共生發展,達到建筑實體與空間的和諧。
2.1.2光
光是時間作用于建筑空間的另一個美學構成要素。光之于空間的作用,絕不僅僅是確保視覺體認的進行和改變空間的明暗性特征。光和體的結合可以產生陰和影,而陰和影可以改變空間的形、體、色、質感和肌理在審美體認上的性質,因此,在審美的意義上,光是建筑空間有機的美學構成元素。
蘇北傳統建筑中光的應用常有所見,空間的不同效果,實體的不同姿態,通過光的作用充分表現出來。光可以使空間和實體變得實和虛,通過光這個時間因素的引入,建筑的實體與空間很好地的結合起來,達到和諧的狀態。
2.2蘇北傳統建筑自然“場”和社會“場”的和諧
建筑的自然“場”和社會“場”是指建筑與自然,建筑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是建筑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生活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一方面,建筑是人對一定自然空間的“人化”形式,建筑亦以“人化”的方式,反過來裝點自然的形象。另一方面,建筑的誕生出于社會生活的需要,起源于人類解決居住問題的要求,建筑的發展,受全社會經濟條件、技術水平、市場觀念等限制。做好哪一個方面都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把兩個方面和諧統一起來才是真正的美。
蘇北傳統建筑是根據人們自己的生產生活需要,經濟能力,因地制宜、因材致用進行設計和營造的,很好地把握了自然“場”和社會“場”的和諧。如徐州戶部山古民居中的“鴛鴦樓”形制和“里生外熟”的建筑方式。“鴛鴦樓”上下疊壓,內無樓梯,樓上樓下朝向相反,這種形制一方面尊重了環境,注意對原有地形的運用,利用山坡高差,采用階梯式豎向布置,與自然達到了和諧;另一方面又節約了人力、物力、財力,與社會市場觀念達到了和諧。“里生外熟”是指壘砌的墻體分為兩層,外層為磚砌的清水墻,內層為土坯,這種建造方式從自然中獲得原材料,既降低了造價,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溫作用,使房屋內冬暖夏涼。
2.3蘇北傳統建筑物質性心理和生理的和諧
建筑的物質性生理是指人對建筑的生理性、實用性需求。主要是建筑的居住功效如防寒、防潮、通風、適度的日照、躲避敵害,生存休憩之用。建筑的物質性心理是指建筑在滿足人的使用生理性前提下,同時具有人的心理性功能,包括審美、認知,有時還兼備崇拜功能這三方面。其實,概括起來就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細部構造,建筑中的附加藝術。這些裝飾才是最具美學眼光,最能體現其美學精神。
蘇北傳統建筑細部構造和附加藝術的主要形式有門窗、屋頂、家具陳設,主要的手法是雕刻:木雕、石雕、磚雕。它們不是追求對比與沖突,而是意在含蓄與精巧,滲透與協調。門窗是蘇北傳統建筑最重要的部分,可以滿足實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需求,是借景的具體媒介。通過這些形式和手法,平靜、含蓄、深沉的心理結構和性格特征,得到淋漓盡致的反映,也是人生觀的表達。
3.總結
美學迫切需要系統的應用,美學評論與實際理解聯系起來的論點,能對實用和裝飾效果顯著的那些事物有所說明,其中尤以建筑最為重要。
中國建筑正面臨現代與傳統、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撞擊和融合,生態建筑和人性化的要求也越來越得到重視。優秀的建筑應該是促進人與人的和諧、人和城市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北京宣言》也為我們指明了當代建筑學的主要任務和發展目標,“和諧共生”是其中的精髓.而和諧本身就是一條很重要的美學規律,所以說,建筑的展現不應該少了“和諧”這個審美內容。
當然,現代許多建筑師也正努力通過現代與傳統的結合、外來文化與地域文化的相結合的途徑,創造出具有中國文化,地域特色和時代風貌的和諧建筑。但是要使建筑“美”永恒,需要真正把握其美學真諦,讓建筑的自然性、人工性和社會性三者真正統一和諧起來,才能創造出更好,更具生命力的建筑。
參考文獻:
[1]李新建,李嵐,蘇北金宇粱架及其文化意義[J].建筑師,2005,6
[2]王振復,建筑美學筆記[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3]劉月,中國傳統建筑的空間美[J].同濟大學學報,2002,3
[4]王春雷,中國傳統民居中的灰空間[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院學報,2006,12.
[5]胡雪松,石克輝,許善.建筑美學思考[J].世界建筑,21305,12.
[6]劉玉芝,翟昱中徐州戶部山民居研究[J]小城鎮建設.2001.9.
[7]陸元鼎.中國民居建筑]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11
[8]孫大章,中國民居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8.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尚雯瀟 尹維維 編輯 文徑 審核)
上一篇: 隧道的常規施工和管理 |
下一篇: 淺探當今的城市建筑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