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3497 次 如何控制構造柱外觀質量
如何控制構造柱外觀質量
趙奮強 黨首鋒
許昌大成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筆者結合近幾年的工作經驗,針對構造柱施工中出現的蜂窩、麻面、漏漿、表面不平整、爛根、梁柱接頭不順直、移位等現象談個人見解。謹供參考。
1、構造柱表面的蜂窩、麻面產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1)模板表面不平整,未刷隔離劑。柱模應用竹膠板做面膜,50mmX80mm方木作襯板拼裝為宜。使用前專人負責清凈表面浮灰后,刷不影響結構的隔離劑。而膜外包一層廣告布效果更佳。
(2)水灰比過大,砂石比過大,容易造成拆模后麻而,有水紋。要求攪拌機操作人員嚴格按配合比施工,控制好混凝土的水灰比,保證混凝土的塑性及和易性。攪拌時間過長,易造成混凝土離析,產生麻面現像。要求工人操作時快插慢提振搗到翻漿即可。嚴禁出現邊振搗邊倒灰、柱子不滿電機不停現像。
(3)柱子拆模時間過早造成表面麻面、掉角。應根據實際氣溫推算混凝土增長強度,以拆模時不粘、不損傷其棱角為易。
(4)馬牙槎“舌頭灰”未清凈,錨拉筋擺放位置不正確,馬牙槎未用斜跑磚。扣柱模前應清凈砂漿,防止阻塞混凝土。錨拉筋240墻兩根時,每道離磚外皮60mm。
(5)三道配筋砌體時,將中間一道斷開,下彎到構造柱內,防止阻擋振動棒頭和混凝土下落。斜跑磚應提前用切割機切成60mm寬,防止陰角振搗不密實,如圖l所示。
2、墻體表面不平整是產生混凝土漏漿,表面不平整的根本原因
(1)砌體實際操作時工人為圖省事,2.7m高的墻體往往一步架成活。由于視角誤差,形成離工作面l.3~2.7m三皮磚不平整,造成柱模不貼墻面而漏漿、不平。要求砌墻工人必須搭設兩步腳手架,且驗收墻體時作為一個驗收重點。
圖l
(2)預制過梁不規矩,不按磚的實際長度預制,造成過梁側面凸或凹柱模。放預制過梁前應核實其尺寸,不合格的嚴禁上墻。放預制構件時往往會推動墻體或磚垛,安放后急于趕活,不靠構件下面墻體的垂直度,從而造成柱子表面不平整且漏漿。
(3)墻體底部幾層磚,特別是止水帶部分,砌筑時不注意其平整度、垂直度而造成漏漿。
(4)澆注混凝土時隨意占用柱子架子,造成加固支撐部分脫落或松動,也是柱子脹模的一個原因。加固模板的撐棍、大頭鍥應用釘子斜釘在柱模上,防止脫落。澆混凝土應焊專用腳手架。
(5)模板接觸的墻、梁必須粘貼雙面膠帶。模板的加固必須有一定的強度剛度穩定性和抗側壓力性。
3、構造柱底部爛根不密實
構造柱底部混凝土振搗不密實,圖省事鋼筋內混凝土未用木泥抹搓平,松動石子與后澆混凝土結合不好;扣柱模板前底部砌體灰漿、磚渣末清凈,未用水沖凈。澆構造柱混凝土前沒做與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底漿,造成石子先落漿在上面的后果,從而行成底部爛根。很明顯,以上幾條只要做好技術交底,加強檢查力度,做到“人到崗位,責任到人”的責任追究制度,構造柱爛根一定會杜絕。
4梁、柱接頭不平整是實際工作中最常見的問題
(1)構造柱上口不方正,造成柱無法與梁接槎。拼模時,正面240模板做成槽形,側而模板緊貼槽邊,不僅能解決拼縫不嚴漏漿問題,更能保證柱子截面尺寸不變形,模板而根據施工控制線彈一道垂直線作為校正構造柱垂直的依據。支獨立柱時,應在柱子根部、中部、上部最少固定三道角鐵柱箍(圖2),保證構造柱上下口不移位。柱模板上的垂線與已澆柱子垂線垂直,從而保證構造柱的垂直度。柱模板應下包梁混凝土l 00mm左右且貼雙而膠帶,從而達到柱與梁接頭的一致。
(2)梁的垂直度往往被忽視,這正是影響柱子接搓的關鍵因素。
(3)控制好柱頂梁底標高,構造柱澆注到位。高低梁結合時,高梁側模預拼好低架缺口,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堵柱頭工作。
圖2
5、構造柱位移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1)馬牙槎不垂直,造成柱身不垂直。砌墻時要求工人按軸線進退馬牙槎,上下垂直,進退一致。雙面膠帶沿著馬牙槎貼,橫平豎直,從而保證柱子的外觀質量。
(2)柱子上口兩道環筋十字綁扎或焊接,形成穩定骨架,墊塊預制時插上扣絲,在柱筋上綁上墊塊,保證柱筋,柱身不位移。
(3)澆構造柱時實施旁站。
總之,影響構造柱混凝土外觀質量的因素很多,只要我們善于總結經驗,找冉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項工作我們就一定能作做好。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溫紅娟 劉紅娟 尹維維 編輯 文徑 審核)
上一篇: 談對混凝土工程監理的體會 |
下一篇: 淺議施工組織設計與工程預決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