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2588 次 現代居住區交往空間規劃的探析
現代居住區交往空間規劃的探析
楊文鴿1王媛2
(1.余姚市規劃局315400;2.浙江樹人大學310015)
前言
交往是社會活動的基本方式之一,各種性質和形式的社會交往可以使社會溶為一個整體。現階段,隨著我國城市居民物質精神與文明水平的提高,居民更加渴望友情,渴望豐富的社會活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成為居民必不可少的的精神需要。所以,和諧的交往空間是居住區規劃中需要重點考慮的一部分。
現代居住區規劃中常存在單一雷同,沒有個性,無法滿足居民交往需要的問題。與之相比,很多城市居民更喜愛傳統居住區和諧的鄰里關系、富有情趣的生活空間,一方面是由于人的戀舊的心理因素,更重要的是由于傳統居住區里弄自然形成的各種有利于交往的空間環境更適合居民生理、心理和社會活動的需求,對于傳統居住區的研究,將有助于現代居住區的規劃設計。本文就對江南城市傳統居住區和現代居住區空間環境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探討適宜居民生活的現代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方法。
1.傳統居住區與現代居住區的對比
1.1鄰里交往場所
在居民的交往活動中,比較重要的一方面是鄰里之間的交往,這種交往對于活動場地的要求不高,離家較近的一小塊活動空間就可以滿足,傳統居住區之所以有讓人倍感親切的和諧的鄰里關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居住區內存在大量尺度適宜,位置適中的小型交往場所。在傳統居住區內,巷、弄的盡端或側面的內凹處常有一小塊開闊地,這些地方通常會形成生活氣息濃郁的聚會環境,居民樂于在這里進行打牌、下棋、談天等交往活動。
相比較起來,許多現代居住區大面積的廣場、花園,投資很大,卻很難吸引居民,主要由于過大的空間容易使人感到失落、孤獨、缺乏安全感,同時這種活動場所往往離居民的家庭較遠,使用不便,所以缺乏吸引力。
1.2道路空間
傳統居住區形成時間較早,道路主要是滿足以步行為主的慢速交通的需要,所以,在傳統居住區內,街巷通常尺度狹窄,幽靜深遠。由于沒有飛速行駛的汽車,使得處于這種街巷內的居民能夠獲得較多的安全感,因此也會產生進一步交往的需求。
其次,這種街巷的寬度能夠符合居民的交往行為需求,能夠對交往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一般來講,街道寬度小于3m的時候,容易形成面對面的親切的交談,而街道寬度大于lOm的時候,過往行人就很難形成交談的欲望,傳統居住區的街巷寬度一般都小于3m,最小處只有lm,為通行其中的居民提供了便利的交往條件。
再次,傳統居住區街巷的功能更趨于多樣化,不僅僅是滿足交通的需求,傳統居住區的街巷一般都是相互交織成網狀,起到聯系各個庭院住戶的作用,為鄰里之間的聯絡提供直接的條件,也起到聯系居住區內各個交往活動空間的作用,使居住區內的交往空間形成緊密的網絡,此外,傳統的街巷相交的空間節點也是居民聚集休閑的場所。
現代居住區的道路規劃設計不僅要滿足步行的要求,還要滿足自行車、汽車等其他交通工具的出行要求,因此往往道路比較寬闊,不適于行人的交往。另外,在現代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對于道路更多的是強調交通功能,忽略了有利于交往的節點空間的設計,道路兩邊通常無法形成活躍的交往空間,喪失了道路的交往功能。
1.3空間環境的文化特性
處在陌生環境中的人容易產生生疏、戒備的感覺,輕易不會產生交往的需求,而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氛圍中,能夠產生親切的感覺,精神比較輕松愉快,會自然而然的參與到社會交往活動中。
在城市傳統居住區中,到處都是居民所熟悉的東西,這種熟悉不僅體現在對于老房子,老鄰居的熟悉,還更多的體現在代表傳統文化的空間特征要素上,比如在浙江紹興的老居住區,水埠是隨處可見的,每家每戶的臨河埠頭,戶戶踏級入水,造成水巷特有的景觀,這些特征要素在傳統居住區中隨處可見,使居民對于周圍環境有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生活在這種屬于自己“家”的環境氛圍中,居民會自然的產生進一步交往的愿望。
現代居住區建設中,往往一味強調流行的風格、手法塑造居住區的外部空間環境,不同城市興建的居住區常常出現類似的面孔,歐陸風格的柱子、雕塑等隨處可見。這種空間環境缺乏居住區的獨特性和可識別性,不容易使居民對自己周圍環境產生出熟悉的感覺,對于交往活動也會造成阻礙。
2.現代居住區交往空間規劃的探討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傳統居住區對于居民的吸引力在于它可以帶來更多的安全感、歸屬感,滿足居民各方面交往活動的需求。很多特點是在現代居住區空間設計中可以借鑒的,在規劃設計中,應該更多從居民的需求考慮,體現人性化的設計方法,具體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2.1適宜的院落空間的創建
室外近宅的院落是小區居民室外活動最頻繁的場所,在院落空間的設計上應該充分考慮居民交往活動的需要。
研究表明,院落內住戶在8~12戶時,彼此之間的了解很深,當住戶在50~100戶時,住戶只能記得彼此之間的容貌,院落規模過大,會使居民由于對于交往對象的復雜性的擔憂而降低交往活動的欲望。所以,組成院落的住宅要有適宜的規模,6.8幢多層住宅圍合而成的鄰里空間,規模是最為適宜的。
其次,組成院落空間的住宅排列形式對于居民的交往行為也有很大的影響,簡單的行列式排列雖然有利于日照通風,但是空間過于通透,易產生穿越交通,缺乏安全感,也不利于私密性空間的營造,所以在住宅排列上應該盡可能采取圍合的形式,形成內向集中空間,以便于鄰里交往場所的形成。再次,由于現代居住區院落很少有像傳統居住區一樣的分散布置的活動場地,所以,可以在院落內結合綠化、座椅、鋪裝等,分割出大小不同的場地,再布置不同的設施,以提供鄰里談天交流、老人休閑健身和兒童游戲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場地。
2.2充分利用道路空間
居住區的道路最主要的功能是交通,然而,如果能充分利用道路兩旁以及道路交匯處的空間形成交往場所,將會使居住區的交往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居民經由居住區道路出行,由起點到終點,途中一般不會停留,除非道路兩旁有一些能讓人駐足的設施。所以,道路規劃時,可以在路邊間隔一定的距離設置一小塊場地,幾個健身活動設施,一兩個棋盤等小品設施,甚至幾個休息座椅,都可以成為吸引居民停留的理由,交往活動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另外,在道路規劃時,應盡可能做到人車分流,使居住區內有足夠的步行道,由于寬度小,有安全感,步行道更容易成為交往的場地,同時,步行道與住宅、院落相連接,形成交往網絡,增大了交往的空間和便利。
2.3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交往空間
通常情況下,居住區鄰里之間的交往活動并不是刻意去完成的,而是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發生的,這種生活中自然的交往是最有人情味和被居民所認同的,現代居住區的規劃可以充分利用交往的這一特點,創建一些適宜的空間來促進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交往。
比如,居住區內的雜貨店是居民最常去的地方,如果在雜貨店邊設置小塊場地,布置座椅、圓桌、陽傘等設施,就可以使來雜貨店購物的居民在這里停留、談天,達到促進交往的目的。像幼兒園、小學等公建附近,常常會有居民等待接送孩子,如果能加設小花園、涼亭等設施,就可以把原本分散獨立等候的居民聚集起來,共同的目的會增加他們之間的親切感,形成和諧的交往氛圍。
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住宅底層架空空間,住宅建筑之間的連廊等空間設置活動設施,這些空間位于房前屋后,便于使用,和使居民日常生活中密切相關,在這里的交往就會顯得更加親切和諧。
2.4注重增強居民安全感的環境設計
在居民活動中,只有具有基本的安全感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其他的社會活動,對于居民來講,只有環境讓他覺得安全,他才可能安心的進行交往。所以在居住區的環境設計中,要特別注意增強居民安全感的空間設計。
例如,在設計兒童活動場所時,有的設計師認為兒童活動比較吵鬧,會對于成人的生活和活動造成影響,所以將兒童活動場地遠離住宅單獨集中設置,事實上,這種布置增加了家長對于兒童的安全的擔憂,造成很多兒童嬉戲場所附近經常會聚集很多的成人。所以,如果能夠將兒童活動場所和成人活動場所結合布置,使孩子時刻在家長的注視下,家長能夠感到安全和放心,加之看護孩子使家長間有很多共同語言,就會使得他們更樂于進行交往,這樣,可以促進不同年齡階層的交往同時進行。
另外,很多住宅靠近底層住戶的室外空間是不適合進行交往的,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在別人的窗臺外活動,因為這樣會認為自己的活動在別人的注視下,有不安全的感覺,同時也會對室內的住戶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可以在底層戶外一個小的范圍設置一個小的私家庭院,這樣,即保護了住戶的隱私,也方便在圍欄外設置近鄰的交往空間。
2.5體現傳統文化的特征
傳統文化是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城市舊居住區改造中,很多拆遷的居民都會有“戀舊”的感覺,懷念的正是他們所熟悉和喜愛的能夠體現傳統文化的環境,這種環境也是和諧的交往氛圍所必須的。
由于不同地區的地理氣候、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形成的地域傳統文化特征也各不相同,所以,在進行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時,設計師應充分考慮原有基地的景觀特征,用現代的手段體現傳統,塑造有歷史文化氛圍的居住區空間環境。可以在建筑風格、色彩上灌注當地傳統民居的特征要素,也可以通過傳統的小品形式增強可識別性,這樣,才能夠體現出居住區作為“家園”的精神需求,有利于居民心理歸屬感的建立。
總之,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建立人與人自然親切的關系,需要建立和諧的人際交往氛圍,所以,在現代居住區設計中,設計師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方針,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同時借鑒傳統居住區有利于鄰里交往的空間特性,在現代居住區空間環境中構筑出利于交往的活躍的空間,使和諧的交往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形成和諧的社區氛圍。
參考文獻
[1]聶曉晴.對居住區交往空間的一些思考[J].重慶:《重慶建筑大學學報》,1998(3).79~82.
[2]林治.傳統聚落與現代城市居住區戶外交往空間比較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5.
[3]王媛.論景觀特征要素在歷史街區整體風貌設計中的作用[J].杭州:《浙江建筑》,2005(6).15—16.
[4]周萱.促進交往的住區空間環境設計初探[D].重慶:重慶大學,2005.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尚雯瀟 尹維維 編輯 文徑 審核)
上一篇: 消防聯動系統設計中存在問題的分析 |
下一篇: 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工程招投標淺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