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2239 次 藝術的民族特質
藝術的民族特質——關于中國古典園林的若干思考
齊晶
(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434023)
黑格爾說:“每種藝術作品都有屬于它的時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環境,依存于特定的歷史和它的觀念和目的。”而中國古典園林作為世界上獨有的藝術,能過飲譽中外,歷久不衰,自有其特殊的魅力,以及對人類的特殊貢獻。
1.中國古典園林的起源與歷史演變
中國古典園林的歷史歷程大約從公元前ll世紀奴隸社會末期至l9世紀末的封建社會解體。在3000余年漫長不間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古典園林形成了世界上獨樹一幟的風景式園林體系。我們可以把它的發展過程分為生成,轉折,全盛,成熟等4的時期。
1.1生成期
生成期,即中國園林產生和成長的幼年階段,相當于殷,周,秦,漢時期。中國古典園林從殷商時期樸素的園林雛形“囿”開始,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宮室建筑,到六國統一的秦代,建筑宮苑發展處于高潮:至漢武帝時,已到了建筑宮苑發展的成熟階段,并對以后的園林營造發生了很大影響。這一時期,人們由于受到儒家“君子比德”的影響,對于自然風景園林還沒形成完全自覺的審美意識,中國的園林雖源于自然,但由于受到“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等思想的影響,只是對大自然進行單純的模擬縮寫,而沒能達到高于自然。園林的我功能也逐漸由敬神而向游樂方向轉變,雖仍保留通神明的目的,但觀賞的功能已擴大。
1.2轉折期
轉折期,大約相當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意識形態方面突破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呈現為諸家爭鳴,思想活躍的政治局面。佛教和道教流行,使得寺廟園林也開始興盛起來。初步確立了園林美學思想,奠定了中國風景式園林發展的基礎。這個時期的園林在類型,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轉變:園林類型日益豐富,出現了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廟園林和風景名勝區等:園林形式由粗略的模仿真山真水轉到用寫實手法再現山水,既自然山水園;園林植物,由欣賞奇花異木轉到種草栽樹,追求野致;園林建筑,不再徘徊連屬,而是結合山水,列于上下,點綴成景。
1.3全盛期
中國園林的全盛期,相當于隋唐時期。作為一個園林體系,它所具有的風格特征已經基本形成。總之,元,明,清是我國園林藝術的集成時期,元,明,清園林繼承了傳統的造園手法并形成了具有地方風格的園林特色。
1.4成熟時期及成熟后期
成熟時期,相當于兩宋到清初時期,園林的發展由盛年期而升華至富于創造進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成熟后期,相當于清中葉到清末時期。園林的發展,一方面繼承前一時期的成熟傳統,而更趨于精致,表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輝煌成就,另一方面則已暴露出某些衰頹的傾向,逐漸喪失了前一時期的積極,創新精神。清末民初,封建社會完全解體,歷史發展急劇變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國園林的發展亦相應的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結束了它的古典時期。
從上述古典園林的起源與歷史演變來看,中國園林體系并不像處于同一歷史時期的西方園林那樣,呈現為各個時代形式,風格的迥然不同,此起彼落,更迭變化,以及各個地區不同形式,風格的互相影響,融合變異。中國園林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自我完善的,受外來影響甚微,發展極為緩慢,表現為持續不斷的演變過程。
2.中國古典園林的民族特質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觀設計藝術中最豐富的遺產之一。她不僅綜合了多種藝術形式,如:山水畫,書法,建筑,雕塑,植物學,園藝學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包括人們的宇宙觀,價值觀,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屬于民族心態文化層面的種種特性,就是在中華民族特定的“精神氣候”下形成的,它深刻的影響到中國園林的內容,形式,結構,體裁和藝術手法,從而形成了區別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中國園林的民族特質,展示了一“天人合一”為內涵的文化傳統,藝術型的思維方式,擺脫神學獨斷的生活信念和特有的人文精神。
2.1哲學思想對其的影響
2.1.1“天人和一”的宇宙觀
在世界眾多古典園林類型中,中國以“可居可游”的自然山水為基本類型,成為自然山水園的發源地。
中國的自然山水園的創作原則是“天人合一”哲學觀念與美學意念在園林藝術中的具體體現,既純任自然與天地共融的世界觀的反映。
中國古代哲學宣揚人與自然的統一與和諧,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論命題,以天人合一為最高理想,體驗自然與人契合無間的一種精神狀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核心。道家主張“以人合天”,提出“法自然”,“法天貴真”,認為只有順應回歸自然,進入“天和”狀態,才能達到常樂的至境;儒家追求天道,“以天合人”,重在探索人的生命和生存之道。所以,中國的古典園林成為“藝術宇宙模式”也是必然趨勢。(王毅:《園林與中國文化》第272頁)基于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人們往往不將天堂人間,此岸彼岸等分成兩個世界,兒時渾融為一,所謂渾萬象一冥觀,兀同伴于自然,因而在后來中國開始盛行佛教時,在中國佛教中最有勢力的教派是禪宗,在他看來,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與自然并不僅僅是彼此參與的關系,更確切的說是兩者渾然如一的整體。這也是天人合一精神的特殊體現。
2.1.2“外適內和”的生活觀
基于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識,以和為貴的哲學信念,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們往往把自然界的外適,導致身心健康的內和作為人生的最根本的享受。中國古典園林竭力營造與大自然和諧的氛圍,建筑物隨形高下,融人大自然,可游可居,使人們在這里感覺到了“內適外和”。
2.1.3“返璞歸真”的審美境界
中國文化中少一層宗教或上帝的壓迫與影響,多崇尚自然本性。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老莊“道法自然”的哲學美學原則。另外,園林的布局與選址方面也處處注意與大自然融合。樸素而富野趣,回歸自然,進入天和常樂的至境,就成為中國園林的追求。
2.1.4人文精神與中國園林的隱逸主題
“天人合一是中國山水園林的哲學,美學基礎,隱逸是他的基本主題,體現出深厚,濃重的人文精神。寓善于美的審觀,成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正宗代表的士大夫文人園林的文化主體精神,這正是文人園林成為隱逸文化基本載體的思想淵源。
“士”最早指先秦時沒有“恒產”但有“恒心”的學士,后泛指那些掌握了一些文化知識和代表社會道義的知識分子。他們或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奔走呼吁,或為“全性葆真”獨處陋巷,著書立說,以其知識,理想等影響與改造社會生活。但卻與當時的社會形態不適,為保持獨立人格,園林就成為他們實現人格的自我完善,凈化靈魂的一方凈土。主要表現在直抒胸臆的園林及景點提名上。
“隱逸”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基本主題,除了大的社會文化背景外,還受到封建社會中形成的全社會的價值觀,歷史上“隱逸高人”作為榜樣的原理化,模式意義以及教育,審美的定型化,士大夫文人和整個社會的中庸心理以及農漁樵——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主二副”,隱逸江湖,回歸田園,棲息山林的安全性的影響。
2.2中國傳統思維對其的影響
2.2.1中國園林緣情的藝術個性
中國人習慣的辨證思維,也可稱為模糊思維,這里稱之為藝術思維。中國古典園林與中國其他藝術一樣,“本于心”,源于主體的思想感情,追求以景寫情,隨性適趣,體現自己的人格和人品,具有“緣情”的藝術個性。
由于畫家,詩人直接參與造園和經營,中國園林一開始便帶有詩情畫意的濃厚感情色彩。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主要為釋道儒三家,儒家重人倫禮法,以仁和義為基;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追求虛靜,逃避現實;佛家所宣揚的“修身養性,度己度人”和儒家的人倫禮學,道家的追求清靜無為的等思想境界如出一轍。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園林處處充滿著生活氣息并透著人的主觀感情。可見中國造園的美學基礎在于“緣情”。
2.2.2中國園林的寫意手法
中國園林“緣情”的藝術個性,決定了反映自然外物的藝術手段的寫意性,即不是真實逼真精確的再現外物。如欣賞藝術品的朦朧抽象美。中國古典園林的創作同中國山水詩匭等一樣,他的獨特內涵和藝術創作手法是“寫意”,這是中華民族思維方式在園林藝術中的反映,是中國園林藝術創作的重要法則,也是中國古典園林飲譽中外,歷久不衰的原因。
2.2.3中國園林含蓄蘊藉的美學特色
中國園林追求自然山水的美感,強調的是意境,這與中國文化傳統與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因為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文人的追求與喜好左右著造園,因而中國的傳統園林在實際意義上是文人園林,是與山水詩畫相生相長,相鋪相成的文化。所以“詩情畫意”的景觀是中國園林最根本的特色。
2.3社會環境對其的影響
普列漢諾夫說:“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由它的心理所決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況所造成的。”中國古典園林以“可居可游”、多功能的宅院是為大宗。所以說,私家園林是士大夫的家園,皇家園林是皇帝的家林,寺廟園林是“神”及信徒的家園。反映了“家”在中國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究其原因,既有中國古代地理及經濟的原因,又和社會政治結構特點密切相關。
2.3.1經濟形態
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反映出的自然式封閉和心態與中國古代穩健儒雅的自然經濟的發達有關。
那時中國內陸遼闊,自然條件和地理生態條件,孕育了華夏民族以農耕經濟為主體的經濟形態,所以,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在中國占導地位的傳統文化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的,而且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無須借助他人幫助。因此,中國人內心充滿了優越感和自我陶醉感,安逸的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似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2.3.2社會政治結構
由于中國傳統的社會政治結構是高度完備而系統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它與封建的專制制度相結合,就形成了“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結構。所以,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族權始終是政權的補充,并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著廣大民眾。
3.保持并發揚民族特性
我國民族文化歷史久遠、形態豐富。中國古典園林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下產生的中國傳統藝術精華,具有永恒存在的美。它作為中國人生活環境中最美的部分,作為整個國家文明和品質的象征,是具有生命的文化遺產。它的出路并不應該是安安靜靜躺在博物館里,而是應該在這個時代復活。然而,在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的今天,在當今世俗風氣的影響下,已發生了改變。一方面,對古典園林的保護做的不夠,另一方面,景觀設計師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不深,用膚淺的眼光,或過多的依賴現代物質材料,或盲目追求西化,采取草率的方式來對待園林設計。
當然,這里并不是想把中國古典園林所宣示的古人操守,當作民族精神的規范,而是希望努力在傳統血液中另求新的發展。如果,園林設計和古典園林保護規劃缺乏傳統文化的考慮,就會失去靈魂,失去根。只有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發揚自己的傳統。
無數事實證明,只有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守護好傳統文化的根基,保持民族的特質,并將它們完好的繼承下來,傳承下去。
4.結語
本文通過對源遠流長的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作理論探索,以及必要的文化透視:從理論上說明我國園林藝術產生、形成、發展、演變的進程。在此基礎上,闡述園林藝術觀念所反映的社會的、歷史的、哲學的蘊涵,即中國古典園林的民族特質,并進一步提出藝術的民族特質對其的重要意義——只有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
參考資料
[1]曹林娣.中國園林藝術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毅.翳然山水:棲心中國園林之境[M].北京i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吳慶洲.建筑哲理、意匠與文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秦紅嶺.建筑的倫理意蘊:建筑的論理學引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5]盧新海主編.園林規劃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6]唐鳴鏑,黃震宇,潘曉嵐.中國古代建筑與園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尚雯瀟 尹維維 編輯 文徑 審核)
上一篇: 重組中藝術的超越 |
下一篇: 消防聯動系統設計中存在問題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