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4086 次 淺論鋼筋混凝土超靜定結構的協調扭轉法
淺論鋼筋混凝土超靜定結構的協調扭轉法
田倩
(中國鋁業河南分公司設計院)
鋼筋混凝土超靜定結構設計中經常會遇到彎、剪、扭共同作用下的構件,如框架結構的邊梁等。這種構件一般采用協調扭轉的設計方法進行配筋設計,可以得到較好的經濟效果。我國新修訂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在受扭設計條文中,首次增加了這方面的內容。
1、協調扭轉的概念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扭轉,根據其扭轉形成的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平衡扭轉
構件的扭轉由平衡條件確定,其扭矩在梁內不會產生內力重分布,例如雨篷板對雨蓬梁所產生的扭轉,稱為平衡扭轉。
(2)協調扭轉
在超靜定結構中,由于相鄰構件的彎曲轉動受到支承梁一定的約束,在支承粱內引起的扭轉。例如,兩端與框架邊柱剛接在一起的支承梁,當相鄰構件受荷載作用產生彎曲轉動時,支承梁隨之產生約束扭轉;該梁按調幅后進行配筋時,在開裂后,其扭矩設計值可以相對減小,產生內力重分布。相應于調幅后的扭轉,稱為協調扭轉。
2、結構彈性內力的計算
以框架邊粱為例,設計時可根據邊梁及與其相連接的梁、柱剛度,各種荷載及其最不利的布置,通過電算分析求得各計算截面按基本組合時的荷載效應(內力)設計值,包括各構件的 N,M,V,T值等。此外,也可按結構力學分析法,得出各構件的內力值。
3、協調扭轉的設計方法
(1)試驗結果
研究機構對框架邊梁進行了試驗,其中,有兩根構件按協調扭轉配筋。試驗結構表明:
①構件加載后,在開裂前其內力按彈性規律增加;開裂后其扭轉變形隨荷載的增加而逐步增大,反映出塑性特點。當加載至極限狀態時,試件能承受的扭矩超過了設計的扭矩值,同時在邊梁兩端固定支座處形成了“塑性鉸”,過染產生了內力重分布,說明構件的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
②構件邊梁在使用荷載情況下產生的斜裂縫最大寬度均未超過0.2mm,符合適用條件要求。
③試驗證明:內力重分布的可調幅度系數取0.452還是很可靠的。
通過試驗分析,構件受扭可調幅的系數,建議可取0.45。但在設計時還應考慮邊梁受彎剪的同時作用。另外,此試驗僅限于次梁與邊梁現澆,擱置在梁上的樓板為預制的情況。
(2)設計方法
《規范》第7.6.16條中作出如下原則性的規定:對屬于協調扭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受相鄰構件約束的專承梁的扭矩宜考慮內力重分布。考慮內力重分布后的支承梁,仍應按彎剪扭構件進行承載力計算,且其配置的縱向鋼筋和箍筋尚應符合本規范第10.2.5條、笫10.2.11條和第l0.2.12條的構造要求。
對上述考慮內力重分布的問題,《規范》根據國內的試驗研究,在條文說明中指出:對獨立的支承梁,扭矩調幅不超過40%(即可取經調幅后的扭矩設計值不宜小于0.6倍的彈性扭矩設計值)時,相應的裂縫寬度能夠滿足規范規定的要求。上述的獨立支承梁,相當于框架梁、梓為現澆,而梁上的板為預制的情況;當框架的梁、板、柱均為現澆時,由于結構的整體剛度較好,在考慮內力重分布時,對扭矩的調幅值可適當放松。
(3)有關問題的說明
①《規范》規定的扭矩調幅不超過40%(相當于0.4 )。
②邊梁箍筋的間距s,除應符合《規范》規定的最大間距的要求外,同時亦應符合第l0.2.12條的規定,s不宜大于0.75b(b為邊梁截面寬度)的要求;這樣,使構件裂縫寬度不致發展過大 。
③對框架次梁的配筋:由于邊粱考慮了內力重分布而使邊梁兩端扭矩值減小,則與邊梁相連系的次梁端部Mc的取值,在配筋時相應亦可以減小,但不能小于調幅后的扭矩值Tc,否則就不安全。
當次梁端部Mc取值減小后,應驗算次梁跨中截面受拉所需的配筋量是否會增加。跨中配筋如按包絡圖確定時,一般不會增加。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溫紅娟 尚雯瀟 尹維維 編輯 文徑 審核)
上一篇: 人工挖孔樁施工常遇到的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 某樓水泥攪拌樁操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