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4038 次 關于結構設計中一些常見錯誤做法
關于結構設計中一些常見錯誤做法
王小鵬 柴淑娥
陜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710018
1.暗梁當樓面梁使用。這是最常見的錯誤。暗梁之所以不能當樓面梁是因為其剛度不夠,荷載不能按自己設想的方式傳遞,即樓面荷載—板—暗梁—柱的傳遞方式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樣將大大低估板的內力。我個人認為,根據內力按最短距離傳遞的原則,用暗梁代替梁只有在板受集中力時,在集中力處沿板的最短方向(雙向板沿兩個垂直方向)設置暗梁,可以認為集中力由暗梁承受以滿足抗彎強度和裂縫要求,此時板的計算跨度絕對不能按支承于暗梁來考慮。但很多時候,這種做法也沒有必要,直接加大板的受力鋼筋即可,除非因抗剪(沖切)需要箍筋而使用暗梁。
2.與上一個問題相對應的是,在剛度發生較大突變(增加)處,應視為梁。典型的問題是不同高程的板之間出現的錯臺,錯臺本身平面外剛度比較大,而板的平面外剛度較小,不管你是否愿意,板上的荷載都要傳遞到錯臺上,因此應當按梁來設計,尤其是抗剪鋼筋應滿足要求。地下通道、車站遇到的這種情況較多,其荷載又比較大,但大多數人對錯臺的處理卻非常草率,這很令人擔憂。
3.框架結構形成事實上的鉸接。最常見的是梁剛度比柱大的多,使柱對梁的約束作用較弱,形成事實上的鉸。這樣減少了超靜定次數,于抗震不利,也難以形成“強柱弱梁”。
4.板墻受力鋼筋置于分布鋼筋的內側。很多人總把分布鋼筋想象成類似梁的箍筋,因此配筋不小心就這樣倒置。分布鋼筋的作用在于固定受力鋼筋位置,傳遞受力及防止溫度收縮裂縫,它不需要象梁柱箍筋那樣外包以防止鋼筋受壓向外鼓出,更重要的是,板墻截面高度較小,為增加有效高度發揮受力筋作用,一般情況下應當外置受力鋼筋。
5.在緊靠柱的位置框架梁上搭梁。由于緊靠柱支承的位置,框架梁的轉動受到約束,當其上所搭的梁荷載較大時,將產生很大的扭矩,使框架梁的配筋變得困難。某些設計人員將此處框架梁與搭接梁的連接看作鉸接,這是很不安全的,因為梁的塑性變形能力有限。
6.板鋼筋不伸入上翻梁受力鋼筋之上。這在地面上結構中還不容易出現,但在地下工程中,由于結構形式不夠直觀,稍有疏忽就會犯錯。最常見的是通道入口處頂板有一道收口的橫梁,其底部順板向下傾斜,形成不規則的梁。多數人配筋將此梁受力鋼筋仍然沿水平方向布置,板的縱向鋼筋則從下側錨入梁內,在這個橫梁處,板的縱向鋼筋實際上是受力鋼筋,不但要按受力鋼筋錨固,還應當在梁受力鋼筋之上。另外,很多人認為此梁受力小,因而配筋馬虎。實際上,此梁由于單邊受力,有一定的扭矩,配筋應考慮板上荷載傳遞到此梁上。
以上在設計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只要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多加注意完全可以避免,確保自己作品安全、可靠。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劉軍 呂琳琳 編輯 劉真 文徑 審核)
上一篇: 基于PDA橋梁撓度及線型檢測系統的開發 |
下一篇: 陜西建工集團辦公樓抗震加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