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4675 次 首屆梁思成建筑獎獲得者一位了不起的中國建筑設計大師
首屆梁思成建筑獎獲得者何鏡堂 一位了不起的中國建筑設計大師
何鏡堂,中國工程院院士,首屆“梁思成建筑獎”獲得者,兼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名譽院長。
他設計的深圳科學館、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享譽海內外。
一座深圳科學館
開啟事業新征程
深圳科學館是最令何鏡堂驕傲的作品之一,因為它是何鏡堂回到廣州后的第一個代表作。深圳科學館使何鏡堂開啟了事業的新征程。
深圳科學館
1983年,何鏡堂全家從北京南下,來到改革開放的前沿重新奮斗,那時的何鏡堂已經45歲了。
當時,深圳科學館作為深圳的八大文化設施之一,正在招標,何鏡堂覺得機會來了。他和夫人一起來到設計院的小樓里開始做方案,小樓里沒有空調,點上蚊香還是無法避免被蚊子叮咬。他們每晚都在小樓加班,方案做了20天,最后一個晚上甚至熬了整整一個通宵。
最后,凝聚著何鏡堂夫婦心血的設計方案終于通過,這是何鏡堂人生中第一個大作品。
何鏡堂指導學生
一座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成就事業巔峰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投標、設計,將何鏡堂的事業推向了巔峰,也將何鏡堂只爭朝夕的干勁兒、合作共事的風范、與時俱進的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
2007年,上海世博會組委會開始向全球華人公開征集中國館設計方案。時年69歲,已經做了8年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何鏡堂意識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來臨了。何鏡堂立刻組織自己的團隊來參加這個競賽。他們對中國館的定位是:中國特色、時代精神。
中國館的中國紅
中國館的設計施工,凝聚著何鏡堂團隊的大量心血。僅僅為其披上合適的“紅外衣” 就耗費了足足十個月。中國館體量龐大,四面的光照隨時變化。究竟使用哪種紅色才能確保在不同的外部條件下,都具有賞心悅目的效果呢?
何鏡堂特意請來中國美術學院的顧問團隊一起研究顏色。通過不斷比較,不斷嘗試來調整方案。他們做了各種各樣的樣板,掛在主體建筑旁邊,供專家們研究、討論,F在我們看到的中國館的“紅”是由四種紅色組成的。
何鏡堂曾經說過:“作為一名中國建筑師,有責任把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向全世界做一次自信而友好的表達。”通過中國館,他做到了。
何鏡堂的很多建筑作品都強調場所精神的表達,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的設計,就是他這種建筑理念最為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
大屠殺紀念館全景
紀念館因地制宜,隨著地形的起伏設計出斷裂軍刀的造型;在新發現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骸骨的上方設計了“蒼天有眼”;紀念館尾廳設有獨特的12秒裝置,寓意每隔12秒,就有一個鮮活的生命慘死在日寇的屠刀之下。此外,還有冥思廳、和平公園等一系列場所的設計,充分詮釋了何鏡堂的設計理念。
紀念館內部的“蒼天有眼”
紀念館內部
何鏡堂強調的場所精神比之空間這個詞又超越了一部分。這個概念不僅限于物理上理解的空間、大小、尺寸、長寬高,更強調了建筑本身的特質和對人的精神上的感受。
盡管身體欠佳,年事已高,何鏡堂依然在砥礪前行。他曾說:“學無止境,只要我還能動,我就會尋找各種機會去實地考察和研究建筑,這既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生活。”
文徑網絡設計整理
原標題:了不起的中國建筑設計大師——何鏡堂
(本文來源:搜狐網 文徑網絡數據中心:尹維維 劉真 編輯 方俊 文徑 審核)
特別提示:本頁信息來自網絡,如有版權及知識產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