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2477 次 重組中藝術的超越
重組中藝術的超越
——莆田學院附屬醫院設計中建筑藝術的探討
任希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當代文明使人類對物質的崇拜已經遠遠超越了簡單的生理需要,物質具有的精神力量在沖擊著人們對物質的簡單認識。醫療建筑向來是“物質”占著絕對的主導,一提起醫療建筑,人們腦中立即跳出的是“醫患分流”、“潔污分流”、“手術室流程”等等這般術語,儼然一個現代化廠房中嚴謹的生產流線般,“功能”,就這樣緊緊束縛了建筑師們對醫療建筑的藝術想象。尤其初來乍到者,無不被鋪天蓋地的流程所嚇到,謹小慎微擺弄著功能,“藝術創作”這類詞語,只能是蜷縮到’未知角落去了。
莫要責備我們這些建筑師們,既有的醫院還不都如此?六、七十年代的醫療建筑,各類功能用房一直以獨立建筑的形式出現,門診、醫技、病房、辦公各自獨立,隨著醫療技術的日新月異,又陸續出現了影像樓、放射樓等等。我們每每看到推床頂風冒雨艱難地在各樓之間輾轉著,而拿著檢驗單疲憊穿梭的人流也早已司空見慣。醫護人員更是累,應該有人丈量一下他們每天奔波的里數。這只是說人,可想物流需經過多少的流程,浪費多少的時間。終于,有人意識到如此分散的獨立體是這樣與醫院功能相悖,于是醫療建筑開始緊湊、濃縮。
于是,出現了密集型醫院,流程明顯縮短了,但自然的通風采光被集中空調所代替,醫院如同機器般,少了些許的人情味,又有如迷宮般讓人轉向。終于,又有人意識到空間質量對醫院的重要性,于是建筑藝術開始被建筑師們所重視。看醫療建筑的變遷歷程,不禁感慨醫療建筑發展之快、變化之大。在一次次的重組中,醫療建筑化蝶般從簡單功能羅列的繭殼中沖將出來,讓我們看到了融流暢、健康、藝術于一體的醫院建筑。
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原名圣路伽醫院,前身是有著百年歷史的教會醫院,地處莆田市中心區,用地狹窄不規則,還見縫插針地建著房子,補丁般,何談環境?緊張的用地嚴重制約了醫院的擴展,而分散的單體使醫院的功能無以順暢地組織。百般無奈之下,醫院選擇了在新區另辟出路。從百年老院到嶄新的醫院設計,我以為絕不僅僅是立面形象的更新,而是設計概念的重大轉變,就如同醫療建筑的變遷歷程一般。新醫院是一種重組,不僅是對功能的重組,更是對建筑設計的重組,對建筑藝術的重組。
一、對環境的認識
新院區地處荔城區南郊,地段內現有大片荔枝園及小水塘,西側有內河通過,周邊為數片荔枝園所環繞,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實屬難得的醫院用地。方案的切入點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留荔枝園和小水塘,使之內院化、背景化。設計中建筑主體以“]”字型布置,使花園背離于東、南面的城市干道,鬧中取靜的荔枝園與垂柳依依的荔城河僅人行小路相隔,自是恬靜怡人。花園為病人、家屬、醫護人員提供了絕佳的休息放松場所。
二、對醫院平面布局的組織
歐洲近二十年的醫療建筑,一直致力于協調功能與空間質量之間的平衡,引進城市設計的理念,結合合理的出入口設計,明晰的流線設計,表現出對于“人”特別的關心。新醫院的設計,希望能營造嶄新的充滿希望的陽光醫院形象,結合明晰的各種流線設計,鬧中取靜的庭院處理,告別過去那種堡壘式的形象。在那個時代醫院是“疾病和死亡”的代名詞。如今,我們要體現的是:這是個身體痊愈的地方,建筑應該讓人忘記“死亡”二字。
1.充滿希望的陽光醫院街設計。
街的形式更易于把幾個不同的形體串聯在一起,為頻繁來往于門急診、醫技、病房大樓之間的病人、醫護人員以及陪伴人員提供了高質量的活動空間。伴隨這醫院街做帶狀綠化,讓陽光與綠地伴隨病人、醫護人員與探視陪伴者的每個行進過程,而非在醫院的某一側設計花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花園式醫院。同時,街的形式最易于疏導、分流。就象城市網絡的組成,本工程將主要物流安排在地下室,使人流、物流有效的區分,同時潔污路線明確,交通便捷明了,管理方便。
醫院街的設計還提供了清晰的功能分區,通透的視線處理。誰不曾在迷宮似的醫院里迷過路?這是歐洲密集型醫院被淘汰的原因之一。醫院街的設計方便了各種服務的定位方向,又能很好地把人流分配到各樓層,同時,它還給原本很密集的內部空間帶來了陽光。
最近十五年來歐洲醫療建筑設計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給醫院建筑以通透的形式表達出來,給大部分的專科以自然的視野和陽光。表現在本方案中:——陽光滲透到所有服務部門的深處。這對于焦急的病人、陪伴者以及長期面對病人的醫護人員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充足的自然光線和陽光,尤其是保證可以看到室外的視野,加強了交通的可讀性,易于方向的定位。
2.對門診樓的重組。
過去的門診一般都集中于一棟樓內,大量門診病人及其 家屬擁擠在相對封閉的內廳里。在新醫院的設計中,我們強調門診醫室的通風采光等自然條件的優化,以及環境因素的重要性,對門診體塊重新組合,以小體量的形式出現。門診空 間以“梳形”組織,“梳形”布局的門診樓之間的庭院是設計中 的次級景觀空間,二個庭院以不同的主題設計,這樣,每間門診醫室都緊臨庭院,為醫師和病人提供輕松優美的環境,充足 的陽光,自然的通風。重組后的門診醫室不僅有健康衛生的環境,更重要的是,更多地關注到使用者的心理感受,用建筑設計的手法改變以往醫院那種“緊張、痛苦”的心理形象,營造積極、健康的整體環境,以此來影響改善病人及醫護人員的心情。
3.等候空間的關注。
醫院中會有大量在等候中的病人及其家屬,為他們提供輕松有生氣的空間是設計重點。門診的一次等候是人流聚集點,也是門診病人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設計中除了改善服務、增強電子設備外,建筑藝術空間的提升更是關鍵。在這里,室內醫院街綠化是外部綠化的延續,內外相和,體現人與自然共存的生態環境概念,為病人及醫護人員營造充滿希望的空間氛圍。一次候診一側緊臨室外庭院,另一側與醫院街略加分隔,感受著里里外外的陽光和綠色。綠色象征著生命,層層遞進的“綠”透著勃勃的生機,她與無處不在的陽光一起,譜寫著健康向上、充滿活力的樂章!誰說“自然”不會治病?
4.病房樓的人性化設計
在密集的病房樓中,設計者也意欲找到透氣點,希望用建筑的語言,給每天忙碌的醫護人員,給心情壓抑的病人及其家屬帶去關懷和撫慰。設計中于電梯出口處設三層通高空中花園,與西側中心綠地和河流遙相呼應,是充滿希望和陽光的空間。在每個護理單元設置陽光室,這里有休息或早餐空間,有帶微波爐的小操作臺。在休息空間里,我們還安排小小的圖書室用于病人及家屬了解本科信息,同時設一電腦插座,本空間還可用于小型病人家屬會議。
醫療建筑的設計錯綜復雜,還需梳理的流線還頗多,象潔、污物流,紅色通道、綠色通道等等,但無論怎樣的功能復雜,都不可忽略對“人”的關懷。這是一群很緊張很焦慮的特殊人群,病人和陪伴家屬且不待說,醫護人員常年面對著焦慮的病人,其心情自被影響。建筑設計者更應傾其所能,用空間、用藝術去緩解他們的焦慮,改善他們的心情。我們在莆田學院附屬醫院中的設計中做了種種嘗試,希望能用建筑的語言,描繪出最美的空間,借大自然賜予的陽光和綠色,給醫院帶去希望和活力!
社會醫療、福利活動家南丁格爾曾說:“醫院的環境首要條件是不能加害病人”“自然能夠治病,我們必須借助自然的力量”。過去很長一段時問,醫院建筑設計一直注重于建筑技術與管理效率,對于已步人現代化進程的中國來說,使用者的要求推動我們進入一個更人性化的階段。公眾對于醫院的要求也不再僅僅是單純的治愈要求,他們還希望有更多的私密性、舒適性等等,從醫院管理者角度,為公眾提供的環境也是醫院社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合理組織醫院功能的前提下,建筑藝術創作成為當今醫院建筑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尚雯瀟 尹維維 編輯 文徑 審核)
上一篇: 別墅群斜屋面防水施工 |
下一篇: 藝術的民族特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