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2260 次 “城中村”改造的理性思索
“城中村”改造的理性思索
哈麗娟
(云南省曲靖市規劃設計院,云南曲靖655000)
“城中村”是指那些農地與居民早已非農化,村莊已為城市建筑所包圍,但村中居民仍為農業戶籍。保留農村生活習慣和農村管理方式的社區群落。由于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 “城中村”臟、亂、差、等現象十分嚴重,成為困擾城市建設的一大難題。對這一問題作深入研究,對于建設城市以及推進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城中村”的現狀及成因
“城中村”大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完全沒有農用地的村,且已經被城市包圍;第二類是有少量農用地和處于城市近期重點建設區域的村;第三類是有較多農用地和近期不列入城市重點建設的村。前兩類“城中村”已經基本沒有耕地,農業收入在經濟收入中所占的份額下降,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低,有的村不到10%。
“城中村”作為城市的一個獨特現象.其形成主要有以下兩個因素。
1)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指以社會化生產為主要特點的城市經濟和以小生產為主要特點的農村經濟并存的經濟結構。城市的道路、通信、衛生和教育等基礎設施發達,而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費水平遠遠高于農村;農村人口眾多等。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造成“城中村”問題的根本原因。
2)“城中村”在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巨大經濟利益是維持存在的關鍵。“城中村”所在的社區一般都是城市化與市場化的先發地,村莊在這種先行的與快速的非農化中積聚了厚實的集體財富,而集體財富的使用、分配與增值,又不斷強化著村民對村落共同體的依賴與向心力。隨著近年來經濟的迅猛發展,重新調整城市規劃,大大地擴充了城市的區域空間,城郊的農村不斷納入城區范圍。城市功能的擴張,使農村土地大幅升值,給當地農村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只要擁有農村社區戶口,無需參加勞動每年每人便可獲得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收入,有的還有社保和醫保,部份村莊村民還享有分紅的繼承權,在農村中逐步形成了一批不勞動、不經商的“食利”群體。飽受福利浸潤的“城中村”農民不會輕易放棄己有的既得利益,再加上不愿意遷離本土的習慣思想的影響和政府安撫政策不到位、不落實.部分“城中村”農民集體抵制政府改制、改造行為,政府也只能暫緩,“城中村”依然存在。
2.“城中村”存在的問題
“城中村”作為城市化中一種獨特的現象。在管理體制上,一方面它作為城市社區的組成部分,必須接受城市政府的領導,應當在城市社區管理體制下運行:另一方面它屬于農村社區,在土地制度、戶籍管理制度等方面必須執行農村社區管理體制。從而構成了管理體制的交叉性。城市與農村“二元管理體制”并存、共同發揮作用,構成了其“邊緣社區”的特征。在人口構成上.由于村民、市民和流動人口(暫住人口)的混合構成,形成了界限分明的社會群體。不僅不同的社會地位使其出現了社會分層現象,而且高度集中的流動人口因為地緣、血緣、職業不同等原因,又造成了社會群體細分現象,出現了不同的“亞群體”。如以職業劃分的垃圾村、網吧村、民工村等等。
“城中村”這種獨特的地位和現象,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1)城市規劃滯后,建筑密度太大.有的“城中村”建筑密度達到70%.甚至達到90%.形成“一線天”、“握手樓” “貼面樓”等獨特“風景”。
2)村民居住環境差:由于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風條件差、違法違章搭建與亂倒垃圾等臟亂現象突出,村容村貌普遍較差。
3)用地管理混亂,“城中村”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商業用地相互交織,宅基地、集體用地管理與建設混亂,違法違章建筑相當集中,住宅多以獨家獨戶的傳統家庭模式建筑而成.造成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
4)基礎設施不完善:“城中村”的道路、供水、供電、電訊、排水、垃圾處理一般都不配套,各種管道、電線雜亂無章,排水排污不暢、內澇時有發生、垃圾成災,衛生死角多,并且缺乏公共綠地與體育等設施。
5)消防隱患嚴重: “城中村”內街巷狹窄彎曲。消防通道嚴重不足或堵塞,外圍道路又往往被店鋪擠占,造成消防車難以進入。
6)制假售假、偷漏稅、無證經營人員在“城中村”聚集現象較為突出,對正常的市場生產經營秩序沖擊嚴重。
7)治安形勢嚴峻。“城中村”出租屋聚居了大量缺乏有效管理的外來人口.惡性事件屢屢發生。由于外來暫住人口和流動人口成分復雜,甚至其中夾雜了一些負案在逃犯罪分子。流動人口成為主要犯罪群體,造成犯罪率迅速上升.嚴重污染了社會環境。
3.“城中村”的改造
城中村如何改造?這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政府有關部門頗感棘手的問題。目前有的地方已經著手進行城中村改造。有的地方正在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措施。改造必須符合城市規劃要求,按照規劃,有計劃、分批分期、逐步實施等。
3.1以人為本原則。
堅持維護集體經濟和村民的合法權益,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預防出現新的城中村。
3.2因地制宜,保護性開發原則。
深入認識不同城中村的特點和問題,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城中村的具體情況,在保持本地特色的基礎上,制定不同的改造具體目標和改造策略。
3.3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
改造要突出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兼顧經濟效益,提高改造區片人民群眾居住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
3.4統一規劃、逐步實施原則。
改造必須符合城市規劃要求,按照規劃,有計劃、分批分期、逐步實施。
3.5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原則。
珍視城中村積累的巨大財富,針對不同的建筑狀況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同時在建設過程中要貫徹節能、節水、節材、節地等要求,努力構建節約型社會。
近幾的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框架的逐漸拉大,城中村數量隨之而增,城中村暴露出的規劃滯后,建設混亂,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等問題日益突出,已嚴重影響了城市功能的發揮和城市化的推進。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盡快改善城中村環境.完善城市功能,已成為黨委、政府加快城市化進程,推動城鄉一體化工作中的重要課題。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尚雯瀟 尹維維 編輯 文徑 審核)
上一篇: 初析昆明市居住區道路設計的問題 |
下一篇: 蒙古族建筑中的生態美學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