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3025 次 初析昆明市居住區道路設計的問題
初析昆明市居住區道路設計的問題
彭銳l 施維克2
(1云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云南昆明650101; 2昆明理工大學,云南昆明650224)
除了居室之外汽車是當下城市人急于擁有的東西。“城市不再屬于我 們已經很久了。這個鋪滿了瀝青和水泥的地方成了汽車的天下,汽車成了城市的主人當汽車成為所有街道的主人的時候,成群的行人常常本能地停下,為僅坐一人的轎車讓路.即使斑馬線也令行人無所適從,汽車車速依舊。一兩條“步行街”的開通成了全體市民關注的焦點。人們不僅僅需要“步行街”,而更需要建立新的人車關系:即“步行優先”理念下的城市街區。城市道路設計者更應從“以車為本”的設計理念中跳出:倡導“步行優先”的居住區道路。
1.調查
1.1城市道路的“差線型”帶來“人性”空間
昆明主城區翠湖周邊是一個以步行為主的城市核心區:這里的交通以行人步行為主,由于對汽車的交通管制,形成了逆時針行駛的環湖交通。機動車道較窄,約3.5~7m,局部路段平面線型轉彎半徑取值較小,線型多為S型,這一在專業人士眼中的所謂 “差線型”道路,使翠湖多了一絲自然之美,少了許多人為雕琢的敗筆。狹窄彎曲的街道使行車速度減緩,優雅的景色使人駐足停留。相對合理的道路綠化帶使行人與車流隔離互不影響。
1.2城市道路的“好線型”帶來“車性”空間
昆明市新迎小區的道路路網,從小區路網形態分為三級體系:小區級路、組團級路和宅前道路。組團級道路、宅前道路本應提倡行人優先的交通原則,道路設計卻按照車的尺度進行設計。道路平面線型多為直線,由于直線線型視距好、線型好,車輛行駛速度快,自然得了“車性”,失了“人性”。機動車道加上兩邊的人行道占用了較大空間,這里也成為絕好的“停車場”。“好”的設計并沒有帶了好的結果。
是什么原因造成翠湖道路的“差線型”帶來了和諧空間。而新迎小區道路的“好線型”卻帶來混亂空間?
2.原因分析
在居住區規劃中道路規劃設計是非常重要的。
我國的城市道路設計規范[2]無論道路的平面線型、縱斷面線型、橫斷面寬度、路面結構與其材料的使用均過分強調汽車的動力性能.這一規范與城市小區提倡“人性場所”、“行人優先”的交通原則在某種程度上是相矛盾的。規劃者一方面想滿足汽車的車流交通,擴大機動車道寬度,盡量壓縮人行道寬度;另一方面卻為人流的增加、人車混行后交通事故的頻頻發生,人行道寬度無法增加而陷入兩難。住區道路在這一規范下實施后,必定滿足汽車速度相對應級別的的動力性能,為汽車的提速與保持某種速度的行駛提供了客觀環境與條件。雖然,城市道路規范也提倡“行人為主”的交通原則,但道路的路況卻為汽車保持較高車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由于昆明市居住區道路多采用人車混行的一塊板的形式[3]。因此,采用抑制機動車速度的道路設計手段,并通過各種措施強制車輛低速行駛,提高行人的安全性是放棄以汽車為本的設計觀念的體現。只有用反汽車動力性能的街道設計才能實現以“步行為主”“行人優先”理念的步行街區。
3.對居住區道路設計所采取的措施
3.1減小道路轉彎半徑
同等路況下駕駛汽車,道路的轉彎半徑越小,汽車行駛速度越慢。在組團道路中可以采用轉彎半徑相對小的曲線半徑,降低駕駛速度。但一般不出現回頭彎。
3.2減少使用直線線型
道路平面線性組合越復雜,汽車行駛速度越慢,例如:S型曲線。步行道路中,如果要使汽車速度放慢,可采用這一平面線型,不僅有效降低汽車的行駛速度,也為街區景觀增加可創意的空間。同時,要求道路的線型盡可能順暢,不要出現生硬彎折,以方便消防、救護、清運垃圾等機動車輛的出入,道路要通而不暢。
3.3減小道路有效寬度
在寬度較寬的街道上汽車行駛速度比在較狹窄的道路上行駛速度快.因此.有必要減小街道的有效寬度,設置“布景”或“障礙物”使汽車以曲線的行駛路徑穿越其間;或者采用非等寬的街道寬度,達到減緩速度的目的。
3.4增加行車速度感知性
道路路面越平整,駕駛員越不易感覺汽車行駛速度快慢,例如:相同條件下的瀝青砼路面與碎石路面,前者的行駛速度比后者快得多。因此越不平整的路面越容易使駕駛員感知速度快慢。道路路面材料可以使用整齊或半整齊的塊石、條石路面型式。這也是中國古代的街區常用的路面材料。這種材料不僅強度高,耐磨、低揚塵、水穩性好,且能給駕駛員很好的速度感知,同時其路面型式美觀,是一種理想的步行街道的路面材料。植草路面磚也是一種既有很好的感知度.又環保美觀并能排走地面水的路面材料。
3.5降低汽車通視距離
由于考慮汽車的制動距離原因,駕駛員在行駛過程中,總是根據汽車行駛時前方的視距調節汽車行駛速度。如果視距良好,駕駛員會提高行駛速度。反之,則降低行駛速度。根據這一原理,在適當位置設置一些視線遮擋物。例如:種植茂密的樹木,這樣汽車的行駛速度自然降低。
3.6美化街道景觀
街道周圍景觀直接影響駕駛員的心理一良好的街區景觀會使駕駛員感受到一個幽靜、美麗的步行環境。處于這個環境中的司機,在心理上產生從屬感,從而降低車速。
在當前的居住區道路設計中,通過反汽車動力性能的手段對車速進行有效控制是實現以“行人為主”和“行人優先”的步行街區的必要手段。同時加強住區交通管理,才能實現和諧并充滿生機的居住區交通。
參考文獻:
[1]何樹青.步行者的城市,上海:新周刊網絡版,2002,137
[2]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城市道路設計規范CJJ3 7—90.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l991
[3]周榮沾.城市道路設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4][日]小泉信一.王包剛等譯.集合住宅小區.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Pl09
[5][美]克萊爾,庫泊,馬庫斯等著.余孔堅等譯.集合住宅小,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本文來源:陜西省土木建筑學會 文徑網絡:尚雯瀟 尹維維 編輯 文徑 審核)
上一篇: 從一個日期的邏輯錯誤發現一筆假停工索賠 |
下一篇: “城中村”改造的理性思索 |